【新春走基层】济源“麻糖”夫妇的小幸福
关注济源手机网
老杨将面放入油锅中
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老杨喂老伴吃麻糖
济源网讯(济源晨报记者 李亚楠 王峰 )年关将至,五龙口镇辛庄村70岁村民杨小礼、李小荣夫妇进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
两人靠卖麻糖为生,到了年关,买麻糖的市民比平常多出一倍,一个个订单更是纷至沓来。与往年不同,今年夫妇俩的麻糖订单还走出了济源,带着浓浓的乡情,最远到达福建和广东。因担心二老累坏了身子,儿媳妇便主动过来帮忙。每天一早陪二老将车子推到街上,然后一起炸麻糖。李小荣和面切条,儿媳妇负责炸,杨小礼则在一旁打下手。三人温馨忙碌的场景时常出现在辛庄街上。
买麻糖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发繁忙,二老的心里始终是甜滋滋的。用二老的话来说,他们的日子那是比麻糖还要甜。
二十余年从新手到老师傅
麻糖夫妇靠勤劳闯出名号
杨小礼摊位上的油锅始终泛着甜蜜的香气。走上前去,老杨正在熟练地炸着麻糖。只见他将一片薄薄的面放入油锅,用一根长筷子在手中灵巧地一挑,顿时,在麻糖中间出现了两道沟壑。沟壑两旁的面在热油的烹制中,迅速膨胀。一分钟左右,麻糖的表面已被炸得金黄。火候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杨操起火钳,挽起衣袖,将麻糖从油锅中捞起,放在了盘子里。一阵风吹过,阵阵香味飘散在了风里。不少路过的人都是闻着香味来买的。“把刚出锅的麻糖给我装两个,早起还没吃饭呢。”老杨拿起一个袋子,装上两根麻糖,递给了顾客,口中还说道:“别系口,要不热气出不来,就不好吃了。”
在老杨一旁忙碌的妇人是他的老伴李小荣。看到老杨手中的面已经炸完,李小荣便熟练地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擀面切条。“热麻糖外焦里嫩,冷麻糖吃着甜,各有各的滋味。”今年70岁的老杨在这里炸麻糖已经有20余年了,每天都会早早地出摊,直到晚上,生意都没断过。“进入腊月,生意比往常更好。现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炸麻糖,再过些日子,想吃的话就得提前预订。”平常老杨一天能卖近200根麻糖,这段时间,这个数字会翻一番。
虽说老杨的麻糖现已远近闻名,但一开始,生意并未这么火爆。“我们炸麻糖有20余年了。刚开始做时,我们没啥经验,做出来的麻糖不好吃,三五天都卖不出去。”讲起最初的经历,老杨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没想过放弃,一心只想着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凭着这一股子钻劲儿,两人从最初的和面开始研究,麦芽糖放多少、碱放多少、面团揉多长时间,都研究了很长时间,“麻糖看着简单,其实里面还是有门道的。麦芽糖、碱面量没放对,炸出来的麻糖口感就不好,放不了一天就硬了。”就这样,老杨终于炸出了好吃的麻糖。
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最让老杨感到欣慰的是他的麻糖已经走出辛庄村,走出五龙口镇,甚至还走出了济源市。“最远的顾客有福建、广东的,专门打电话让我们以快递的方式寄给对方。”说罢,老杨拿出手机,打开通讯录,让济源晨报记者看。“顾客说,虽然这种小吃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做出来的味道没我做的香。”老杨自豪地说。
家和才能万事兴
一家人从不闹架,生意越做越好
说起麻糖的由来,老杨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但是他对麻糖有着自己的认识:“现在闺女结婚都是送方便面,以前可不是这样,都是送麻糖,因为麻糖甜甜的,代表着甜甜蜜蜜。”
杨小礼与李小荣结婚50余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两人相识并互生爱意走到一起。李小荣脾气急,但杨小礼脾气却很温和。互补的性格使得二人从未红过脸,做什么事都是商量着来。可能是两人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如今孩子们彼此之间也都和和睦睦。
20多年前,杨小礼与李小荣的大儿子结婚生子。一家人商量着让儿媳在家看孩子,老两口去村口卖麻糖。早上老两口外出卖麻糖,儿媳在家看孩子、做饭。等到中午饭做好后,儿媳便来叫二老回去吃饭。孙子长大后,儿媳便时常来麻糖摊前帮忙。赶上天热时,儿媳便将二老回去,自己则顶着酷暑看摊。每每提起这些,老两口就会笑得一脸幸福。
麻糖生意越做越好,一年下来的收入比儿子上班赚得都多。现如今,大孙子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前段时间,老两口主动给孙子添钱让他去买辆车,这让儿媳很是感动。
在老两口看来,这与全家人和和睦睦分不开。“家和万事兴,全家不吵不闹,这日子自然越过越好,生意当然越做越旺。”杨小礼说。
(原标题:麻糖夫妇的幸福人生,一天卖出四百根,最远卖到广东和福建 家和方能万事兴,我们的日子比麻糖还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