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下冶 > 正文

下冶镇大岭村点"草"成金助脱贫

2019-01-23 15:01:17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提起艾蒿,很多人不以为然。可是下冶镇大岭村村民陈玲却从中发现商机,并联合5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艾草产业,增收致富。近日,记者走进她的艾草基地,探访她的创业轨迹。

  返乡创业与“艾”结缘

  陈玲是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女子,也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早年曾经做过蛋糕、月饼、糖点、豆芽,在十里八乡是个出了名的能人。1997年11月,她和丈夫、妹妹、外甥等远赴安徽开办早餐店。由于经营好、人和气,早餐店生意火爆。

  在经营早餐店时,她又发现了新的创业项目。“我平时与顾客闲聊时,得知很多人经常腰酸腿疼,我就用艾草为他们拔罐,缓解了顾客的疼痛。”陈玲说,大岭村盛产优质艾草,艾草能用来泡脚、治病,她就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思路决定出路,说干就干。2008年,陈玲夫妇回乡后,向亲戚朋友谈了自己的想法,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她自费组织大家到安徽、浙江、南阳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多方考察,她瞄准了艾草加工方向。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尽如人意。2014年10月,陈玲积极动员村民种植艾草,并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一切安排就绪后,就着手建厂房、购买卷艾条机、切割机……花完了家里全部积蓄,还远远不够。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村民种植的艾草怎么办?一系列难题困扰着她,使她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最终,她只好挨家挨户借钱。1000元、2000元、5000元……一点点筹集,一步步前行。终于,2017年4月,“大岭艾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她也因此与艾草结下不解之缘。

  产品开发变“草”为宝

  陈玲收购了村民的艾草后,开始进行艾草规模化采集、加工。为了尽快掌握生产技术,她边学技术边实践,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她都没有放弃最初的信念。

  经过反复实践,她运用现代科技,成功开发出艾绒、艾柱、艾条、艾枕、艾褥等20多种艾制品,涵盖药用、灸用、日用工业品等系列,使自生自长的艾草身价倍增,实现由“草”变“宝”的华丽转身。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艾草价格逐渐上扬,以艾草加工、艾灸医疗养生保健为特色的艾草产业呈现出日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拓展市场,陈玲悉心观察、琢磨,采用实体店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相结合模式,很快在同行业中站稳了脚跟。“现在我们生产有20余种产品,大部分销往陕西、广西、广东等地。”合伙人王小梅说,目前基地已实现年产值20余万元。

  助力脱贫“牵手”贫困户

  在艾草加工车间,几名工人正在将晒干的艾草捆绑、压制、储存。“因为艾草加工必须用3年以上的陈艾,仓库里每年都要存放8吨艾草。”陈玲说。

  艾草种植、加工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拓宽了渠道。除了种植艾草,平均每天都会有两三个贫困户在加工车间工作。“我家种植了2亩艾草,去年收割了两茬艾叶,收入4000余元。今年好好管理,可收割三茬,收入会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兴建说,“种植艾草,不用外出打工,在家还可以干些别的事情。”

  目前,大岭村正在引领整合当地艾草从业者,探索“合作社+集体社引领+个体社补充+贫困户受益”的产业扶贫模式,吸纳农户入股合作,力争在未来大健康产业中赢得先机。

  “村里成立了1个集体艾草合作社和3个个体合作社,并拟订了《艾草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引导群众参与艾草产业发展、融入旅游生态圈。”市农机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军介绍,去年5月,村里启动艾草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组织流转100余亩土地,规模种植艾草,并以村集体组织名义与北京一家艾草公司签订艾叶收购产销协议,告别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历史,带动贫困户21户62人增收,预计可增加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500元。(记者 张佩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