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轵城 > 正文

省人大代表董倩:乡风文明也是生产力

2019-01-17 11:47:05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郑海波)“乡风文明也是生产力。”1月16日,济源代表团代表董倩在省“两会”的“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时,分享我市以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

今年的省“两会”,首次开启了“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代表、委员登台亮相,接受采访、展示风采,回应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

上午8点10分,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会场外,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正式开始。来自科研院所、企业、农村的代表陆续走上采访通道。

济源代表团代表、轵城镇党委书记董倩出现在第三组代表中。记者向她提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委书记,你们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哪些实招、亮点,特别是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和我们分享一下。”

董倩从“轵”字的来历讲起,首先介绍了轵城镇的基本情况。她说,轵城镇是侠客聂政的故乡,自古就有孝善、守信、重义的乡风民风。这种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为全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找准了切入点。

董倩通过良安新村卫素梅家家庭环境整治的故事,介绍了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董倩讲道,在这一季度评比中,卫素梅家“五美庭院”得了4颗星,“文明户”得了8颗星。上次评选时,看到别人家的星比自家的多,卫素梅很不服气,下定决心把厨房、卫生间进行了大改造,并且主动加入了良安新村“铁姑娘”志愿服务队。

“动态评比调整的机制,激发了每个人的内在动力,在全镇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董倩介绍说,轵城镇还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孝善家庭”等评选表彰,集聚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道德支撑。

董倩还讲述了“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柏林村李小稳的致富故事。李小稳身患类风湿20多年,仍心怀梦想。在政府帮助下,她经过多次试验,培养出了优质的红薯苗,深受市场欢迎。她的育苗基地年收入超过30万元,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致富。

董倩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提升了乡风文明,也就有效解决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问题,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代表通道”集中采访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频率、映象网和大河网进行了同步直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