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踏平坎坷成大道 王屋潮涌 济源巨变-见证(九)

2019-01-04 10:02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学慧

黄新哲 52岁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公路管理局局长

踏平坎坷成大道 四通八达促腾飞

自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使济源逐步从U字型地理死角嬗变为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途之城、枢纽之城。我市先后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便利的交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生命线。

干线公路成为全省品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部门以超前的意识发展公路,用改革的精神建设公路,先后实施干线公路工程40余项,使干线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78公里增加到445公里。目前,我市国省干线公路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地方道路为脉络,向外辐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一条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养护的干线公路镶嵌其中,绘就一幅“一路一景、路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丽画卷,方便了市民出行,优化了交通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我市干线公路建设连续多年蝉联全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对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速公路形成“井”字网。2002年以来,我市在高速公路建设上持续发力,不仅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还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使济源融入了全省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极大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截至目前,济源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118亿元,已通车里程达100公里,在建37.2公里。建成后的济阳高速公路、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南太行高速公路,将和已通车的济洛、济焦、济晋、济邵高速公路一起,在我市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井”字型高速公路网,同时实现绕城高速公路合围贯通。

农村公路实现大跨越。1995年前,16个乡镇521个行政村,只有国道、省道沿线的4个乡镇和45个行政村通油路,其余476个行政村尚有8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将全区域内的城乡道路统筹规划,将“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主战场向农村公路转移,先后围绕“乡乡通油路”“平原区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四好农村路”等发展目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在全省率先实现市、镇、村城乡公路一体化大贯通,基本实现了市区至镇(产业集聚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连接、镇至镇三级公路通畅、镇至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行政村至居民组硬化路沟通的农村公路网。乡村交通的通畅度、安全度显著提升,山区群众出行由改革开放前的“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的艰难转变为“出门上公路,抬脚上公交”的便捷、快速、安全。

低碳交通成为全国示范。近年来,我市以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创建绿色交通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行“公交优先、低碳出行”发展战略,使城市公交从无到有,从旧式柴油车发展到现在的油电混合绿色低碳公交车。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力推行“智慧出行”方式,通过发放“一卡通”IC卡、手机刷微信、刷支付宝扫码等方式,满足市民方便、快捷、安全出行,使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得以解决,越来越多市民选择公交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工具。

水陆运输衔接更加紧密。在发展路路交通的同时,我市依托小浪底水库广阔水域,大力发展水运事业。目前,我市共4个客运码头,总航运里程75公里,船舶总量51艘,总运力2056客位。

邮政快递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我市以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建设,实现“镇镇设所、村村通邮”,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覆盖城乡”的邮政物流体系。

改革永无止境,挑战仍在前方。济源交通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发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以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立足岗位做贡献,真抓实干创佳绩,全力助推我市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济源晨报记者 侯天一 整理)

苗天才 74岁 原思礼镇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

一生只为一条路 “当代愚公”不止步  

“当代愚公”苗天才的事迹家喻户晓。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思礼镇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全村7名党员、48名男劳力和27名“女汉子”,用10年时间,硬是从崇山峻岭中凿了一条路。

水洪池是济源海拔最高(1460米)的村落。当年,该村43户人家没有一家有自行车、电视机,全村都不通电,去过县城者寥寥。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如今,村民富裕了,90%的家户都在城里买了房。从水洪池村相继走出了不少大学生,发展好的,拿着年薪满世界飞。

10年用血汗造就“人工天路”

以前,对于外界来说,水洪池村与世隔绝,通往村外的唯一一条通道,是世世代代的村民用双脚在大山里踩出的一条羊肠小道,出个山需要整整3天。当时,大多数村民一辈子也没有出过村。

1985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苗天才决心要让村民走出去。他知道,只有修了路,才能打通水洪池村与外界的联系,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但对于本本分分的庄稼人来说,路怎么修?“当时有专家测算,修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按当时的物价需要资金110万元,这对于平时连10块钱都很少见到的村民来说,简直不敢想象。在建设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交通部门只能给8000元补助款。”苗天才说,靠人不如靠己,路,必须修!

没有钱,苗天才拿出了多年攒下的500元盖房钱,76岁的崔志文把自己备用的棺木卖了,村里有的人卖光了圈里的牛羊,有的卖掉了闺女的嫁妆;没有人,苗天才带领全村7名党员、48名男劳力和27名“女汉子”与天叫板;没有工具,锤子、铁锹只能靠村民自己打,箩筐只能靠村民自己编;没有炸药,村民们买点硝铵,弄点糠,摸索着干;没有专业测量仪器,就用“手心准”;没有电,就用柴油机自己发电……

10年寒暑春夏,36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脱了多少皮,甚至村民苗田齐、李中和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一条长13.5公里,宽4米的“人工天路”成了!

要把水洪池村打造成旅游胜地 

这条路,成了我市第一条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修建的道路,成为我市要想富先修路的典范。

2007年,在市里的扶持下,原先的碎石子路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让济源迅速从U字型地理死角嬗变为交通四通八达的通途之城、枢纽之城。苗天才的举动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多次被河南省委、济源市委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建设标兵,并荣获“新愚公奖章”。

村民是最高兴的,不但用上了电,看上了有线电视,装上了程控电话,还种上了大棚菜,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016年底,水洪池村全部脱贫。2018年底,水洪池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录。这意味着,水洪池村有望获得中央财政补助,用于传统建筑、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建筑防灾减灾、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整体保护和改善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

如今,苗天才年龄大了,该歇歇了,但“不服输”三个字已经刻到他的骨子里。“把水洪池村打造成旅游胜地,发展农家乐,让村民坐在家里挣钱,是我毕生的梦想。”苗天才直言。

(济源晨报记者 李楠 整理)

赵备战 48岁 王屋镇道路建设协调负责人

大山坳里铺公路 实现百姓“致富梦”

曾几何时,因为路的原因,山里丰富的农产品只能烂在地里;曾几何时,因为路的原因,山里人只能守着贫穷唉声叹气。当一条平坦宽阔的致富路,将一个个小山村和山外连接起来的时候,赵备战见证了村民生活的变化。

济邵路 村民增加收入新路途

回忆往昔,在赵备战眼中,因为道路,王屋镇变化日新月异。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已经和道路打了近30年交道的赵备战对公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里大多是泥土路,那时要到市里办事儿可是份苦差事,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赵备战说,那时候人们出行十分不便,一下雨就得穿上雨鞋,裤腿挽得老高,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泥巴。“从镇上到市区这一路,两边都是荒山野地,村落零星,公交车一天就一班,骑自行车得花上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赵备战说。

赵备战介绍,济邵路的修通,连接了市区和山区。之后,乡镇主干道、部分村的主干道也通了公路,人们出行方便了不少。

繁忙的济邵路在无形中给沿线村民带来了商机,开饭馆、修车店、小超市俨然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新途经。赵备战说,如今,路边最多的就是饭馆和修车店。道路两边的饭馆一字排开,一到饭点,各家门前的停车位“座无虚席”。一些饭馆原本只是一间小砖房,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二层小楼,一楼搞餐饮,二楼搞住宿,有的还兼营汽车修理,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

高速路 通往美好明天的幸福路

济邵高速的开通,王屋镇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新时代。“以前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市区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赵备战说,济邵高速将村里与山外连接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路通了,百姓就富了。如今,镇里产的瓜果蔬菜一车车运出了大山,换回了大把钞票,还有新技术、新信息和新观念。2017年,王屋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96元。

路通了,产业就发展起来了。如今,以交通便利为支撑,王屋镇发展高效蔬菜制种10000亩、有机蔬菜1000亩;引进西红柿名优品种及种植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辣椒2000亩以上,种植精品烟叶2000亩,扩大林下黑猪、散养鸡等生态养殖规模。

路通了,游人也纷至沓来。如今,依托王屋山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王屋镇从“山上、水上、坡上”做大文章,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

“如今,济阳高速也正在建设中,到时候两条高速围着王屋镇,还愁没有大发展?走了大半辈子坎坷不平的山路,现在党的政策好,路修通了,怎么能不感动!”赵备战说。

(济源晨报记者 王兴辉 整理)

陈国胜 50岁 承留镇卫佛安村村委会主任

大路修到家门口 卫佛安西瓜不愁卖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假。”近日,50岁的陈国胜站在村边的西瓜地旁满是感慨。在他面前,一条条绵延的村路顺着西瓜地通过村民们的家门口,之后伸向四面八方。“我们的生活,真是托了这一条条道路的福。”陈国胜说。

道路不通 村民的西瓜都运不出去

说起卫佛安村以前的生活,陈国胜打开了话匣子。“穷得那叫一个叮当响,交通闭塞,村民们守着那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很多人填饱肚子都难。”陈国胜说,以前的卫佛安村种西瓜的村民并不多,不是因为大家不想种,而是因为路不好。

“西瓜这东西不能长时间放,那时候村里到处是土路,碰到下雨天,西瓜根本送不到市区。”陈国胜说,那时候卫佛安村到花石村的路没有修通,村民去市区只能绕过大沟河村、安腰村,路途长不说,到了雨天路泥泞得根本没法下脚。为此,村民们像是被困在了这个山沟沟里,祖祖辈辈只能靠几亩薄田生活,很少有人敢种西瓜。

“那时候不只卫佛安村,咱济源好多山村都是这个样子,道路不通,别说致富,就是温饱都不好解决。好在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陈国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将区域内的城乡道路统筹规划,也就是那个时候

“2000年左右,我们全村都出动了,十几个生产队的村民全都来当义务工,整整干了2年,总算修通了村里第一条柏油路。”陈国胜说。

村路通了 村民唱起致富经

“这路一修通,就好比架起了咱卫佛安与外界互通的桥梁,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西瓜自然也不担心送不出去了。”陈国胜说,第一条路修通后没多久,第二条、第三条路……一一修了起来。2017年至2018年,我市修通了卫佛安村与轵城镇部分村子和坡头镇等地的路,并将村中原本宽约3米的9公里环道也被拓宽了4米左右。“咱卫佛安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了。”陈国胜笑着说。如今的卫佛安村一条条道路形成一个交通网,延伸向四面八方。

眼看着村路修到家门口,村民纷纷开始找起了致富门路。结合着卫佛安村的地理优势,家家户户种起了西瓜。每年夏天,一个个圆溜溜的西瓜装在村民们的小货车里,顺着一条条绵延村路涌入了我市千家万户。靠着种植西瓜、蔬菜制种等,卫佛安村村民的收入日渐增加。除此之外,卫佛安地处山区,风景优美,道路的通顺使得很多游客在假期时慕名前来游玩。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游玩体验,村里专门修了停车场。

看此商机,有村民开起了超市,收入也十分可观。“我敢这么说,咱卫佛安村有99%的家户都在城里买了房。”陈国胜自豪地说。

在我市,像卫佛安村这样因路致富的村子并不在少数。

这些年,我市立足“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目标,以推进乡村交通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与旅游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为发展主线,全力实施精准脱贫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和完善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工作成果为全面进入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美好乡村路+旅游”“美好乡村路+物联”“美好乡村路+特色产业”等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创新举措落地开花,一条条大道犹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催生着“廊道经济”的大跨步提升。

(济源晨报记者 李亚楠 整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