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幸福水”让山区百姓日子流淌幸福

2018-12-07 09:19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在济源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这也是邵原镇刘沟村村民侯辉堂、孔庆华老两口聊起改革开放最为感慨的事情。

  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76岁的侯辉堂叹了口气说:“那时候,村里有一个泉眼。我们在泉眼处挖了个水坑,泉水涌出来一点儿就拿瓢舀一点儿,一上午只能存三四桶水。”全村人都在排队等水。因为水太少,大家只好将一上午存的水平均分给等水的人,先拿回家应急。

  等水有多难?孔庆华深有体会。那时,侯辉堂在外工作,孔庆华一边照看幼儿,一边抽空去等水。“孩子们还小,有时候真走不开,只能等到晚上孩子们睡着,才能担着桶去等水。晚上去等水,跟上演‘抢水’大战一样,等水的人依然很多。”孔庆华说,“老伴工作离家很远,回来一次不容易,回家后和离家前,都会把水缸蓄满。”

  “吃水比吃油都难。”老两口这样形容当时吃水的难度。面对辛苦走3里多的山路担回来的水,全家人尤为珍惜。“从坑里舀出来的水是浑水,回到家,放一段时间,再把清水舀出来做饭。”孔庆华说,每逢雨天,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家里所有的盆子、水桶,在屋檐下接雨水,供人畜饮用。她天天教育孩子用水要节省,并规定全家人每天洗脸只能用一碗水,一个挨着一个洗,洗完的水还得用来和煤渣。那时,人饮水都很紧张,更别提牲畜用水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年多,直到刘沟村打了第一口水井,村民们开心地放鞭炮庆祝。“跟以前相比,水量多了,水质也好很多,随时挑水都‘有水可挑’。”孔庆华话锋一转,“但是,每逢干旱时节,水井水位低,全村人吃水还是不能满足。”

  20世纪90年代初,刘沟村又打了两口井。这次,两口井离村庄近了,全村人的吃水状况大有好转。“人畜用水都能满足,甚至有人挑水去浇地,方便多了。”说到这儿,老两口开怀大笑。

  让老两口更开心的是,1995年,布袋沟供水工程实施,自来水流进了刘沟村的家家户户。让侯辉堂更难以忘怀的是,当自来水从水管里流出时,他赶紧拿碗接了一碗水,马上尝了尝。“这幸福水真甜啊!大家都尝尝。”侯辉堂激动地说,一点儿也不夸张,那一刻,有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大家一个劲儿地感谢党和政府把自来水送到山区群众的灶火台边。

  “刚开始自来水是限量的,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2000年后,自来水成了全天候供水,一天到晚都有水。”孔庆华说,“现在喝的都是清澈透亮的水,都是干净水、安全水。从此,我们再也不怕婚丧嫁娶了。”原来,以前家里要办一场红白事,都会请专人去担水,生怕供应不上。

  尽管老两口这两年跟随儿子搬到了城市生活,但每年他们都会抽空回老家看看。前段时间,一大家子利用周末回老家,拧开水管,自来水哗哗直流。一家人临时起灶蒸馒头、熬甜汤、做烩菜,吃得别提有多开心了。

  从吃泉水到吃雨水、井水,再到如今用上安全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山区群众实现了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变化。饮水方式的变迁折射出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换了姿态。幸福的喜悦,如水般在济源山乡流淌开来。(记者 马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