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纪事·济源第一|千年不老宣化街

2018-11-30 16:07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学慧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40载。作为济源网记者,我们在搜索,40年来,济源小城都发生哪些值得回味的故事,有哪些司空见惯又不曾留意的当下,改革开放给济源带来的印记在哪里……我们不想让时光把记忆都匆匆带走,于是,就从每天你我都经过的宣化街记起,希望能讲述一段真实而不曾记录的故事,并期待您的关注。

资料图 | 小十字旧址(1964年3月)

资料图 | 济源人民影剧院(1964年3月)

百货公司建造于1956年6月

一条宣化街,一座济源城。宣化街凝聚着济源城千年历史,承载着济源人不老的情怀。

据记载,宣化街最早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传布教化而得名,与济源县置同设。

往事越千年。至民国时期,宣化街仅800余米长,即从“大十字”至汤帝庙一段,且道路狭窄。

100多年过去了,经历次拓宽与改造,宣化街已从城里延至城外,从短短窄巷到千米长街,街两旁透出济源的繁荣与兴旺,打上了城市的烙印。

有人说,走过一条宣化街,也就走过了济源的发展史。

那么,到底宣化街经历了哪些变迁?宣化街上又留下哪些发展印记呢?请与济源网记者一同去探访。

繁华源起宣化街

家住市区南街文化胡同的吕国庆,世居济源城根儿,73年来,他都在南街一带生活。在他的眼中,济源的繁华就是从宣化街开始的。

凭借清晰的记忆,老人还原宣化街过去的模样。

资料图 | 2002年10月1日百货大楼开业时的火爆场面

吕国庆说,他小的时候(50年代)经常在店铺里帮父亲招揽生意,他家店铺的名字叫“兴盛勇”,主要卖酱、醋、糖、香油、点心,就是人们常说的杂货铺。“兴盛勇”当时是宣化街较大的店铺,位置就在今天工商银行三八储蓄所附近。店面用的都是板摘门,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老人说就如老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吕国庆一口气还原周边的景象:紧靠“兴盛勇”东边,是一家起伙店,主要居住来往的旅客。人在前院住,后院常拴着套车用的驴、马。当时宣化街没有一家食堂,来往的旅客,只能自备干粮。宣化街那时都是土路,非常狭窄,也就五六米宽,“两边拴两匹马,足可以把道路占满。”一下雨,更是泥泞。

吕国庆说,他们所在的宣化街那一带,虽只有短短数百米,却是济源城的核心,许多城里和乡下人都来这儿买东西,以致延续到现在。

家住思礼镇思礼村的卢战统说,1965年第一次来城里,那时的宣化街并不是一条直路,汤帝庙以西都是庄稼地。“当时济源城仅有宣化街一条像样的街道。”

作为第一任济水街道(筹建)主任的郜玉明,在这里工作了30多个年头。曾在济水工作多年。对于宣化街,他有类似的记忆:“最初的宣化街东起百货大楼、西至汤帝庙。以前的宣化街,窄到一盆水都能泼到马路对面。”在郜玉明的记忆中,宣化街先后经历3次拓宽、多经翻修,才有了目前的模样。

《南街志》主编张耀先说,目前的宣化街分为东、中、西段,东起济水大街,西至天坛路,全长2600米。

他在《南街志》中这样描述宣化街:一条林荫大道横贯东西,改造后的街道两旁处处透出商机,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每到夜晚,灯光闪烁,这里成为济源小城最繁华的地方。如果你想找回济源曾经的记忆,这里是最好不过的地方。

堪称“济源第一街”

据记载,宣化街自古就是济源的政治、商业中心,解放后,这里更发生着崭新的变化。

西臊门胡同、工艺美术厂、城关镇政府、土产公司、县委大院、大礼堂……从西向东,由点到面,郜玉明像过电影似地向济源网记者描绘记忆中的“宣化街图景”。

在他的眼中,宣化街堪称“济源第一街”,因为在街道两旁曾诞生了济源第一座大楼、第一家医院、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书店、第一座澡堂、第一座长途汽车站、第一所邮局……,“可以说这里是济源发展的根脉。”

吕国庆说,南街学校对面那条街,50年代叫做刘胡同。这里面先后建起济源最早的发电厂、看守所、农业技术指导站、供电所。

50年代中期,宣化街上建起了两层楼高的济源百货公司。此前,济源还没有一座像样的楼房。宣化街上的邮电大楼,紧随其后成为了济源第一座高楼,曾为济源一景。老粮食局那里办起了济源最大的一所小学,当时称为完小。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大小十字周围。对吕国庆来说,这恍如昨天。

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给宣化街带来了美丽的转身,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成为引导济源潮流的第一街。许多最新的装扮、最潮的服饰、前沿的生活都会在这里展现。宣化影院、宣化商场、宣化学校,更是打上鲜明的“宣化烙印”。

到了八九十年代,宣化街不仅仅成为商业、金融中心,也成为行政办公中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重要行政机关均设在宣化街。群众来城里办事,在宣化街上就可以办完。

时至今日,济源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已经南移,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宽阔大气。但凡来市区的村里人,还都要到宣化街、大小十字逛一逛,感受济源最浓的商业气息。

承载城市新的梦想

如果说济源是从乡村中走来的城市,宣化街正像时代的轴,见证这里的繁华,记录城市的变迁。

在许多济源人的记忆中,传统意义上的宣化街,就是从百货楼到工区大楼。两座大楼就像嵌在宣化街东西两端的“商业堡垒”,拉出济源发展最美的曲线。

始建于1958年的济源百货大楼(原东大楼),当时可谓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场。食品烟酒、日用百货、纺织面料、五金电料,应有尽有,一度成为济源人心目中的首选。尤其春节期间,来自城乡的人们更是涌进这里,挑选过年用的东西,好不热闹!

“70后”市民尹喜梅,求学、结婚、经商……,无不与宣化街有着紧密的关联,并留下了美好的人生记忆。最让她难忘的当属百货大楼里独特的收银方式!她描述说,当时一根根铁丝从柜台汇聚到收银台,书夹子夹上票据和现金,‘唰’的一声滑到收银台,找零之后再返回柜台,付款就在这样来回之间完成。

退休前担任济源百货大楼总经理的李援朝,曾是一位老进货员。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援朝常常奔走于镇江、常州、无锡等地采购商品。精美的服装材料,加上样式多样化,令东南地区流行服装在济源特别受欢迎。有段时间,由于购买的顾客太多,不得不改为限量出售。李援朝说,那些年进货回来已是晚上10点多了,家里依然坐满了等着拿衣服的人们。

进入新世纪,济源百货大楼加速了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的转变,于2000年在原址拆旧建新,并于2002年10月1日隆重开业。

与百货楼遥遥相对的工区大楼,名字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工区大楼于1976年5月1日开业,当时叫工区综合公司。”“1986年,大楼告别‘大锅饭’,开始实行承包制,这也是济源最早进行承包制改革的商业实体。”付怀晓说起工区大楼就像在聊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工区大楼已更名为工业品贸易中心,付怀晓的儿子也成为中心的一员,两代人都与此结缘,共同见证着它的成长和发展。

工区大楼的名字和体制虽然变了,但格局和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走进楼内,楼梯还是初建时的模样,一楼是百货电器,二楼是布匹衣服。二楼内一角里静放的缝纫机,似乎还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40年弹指一挥间。

今天的宣化街,已经成为商圈的代名词。时代广场、源园广场、汤帝等各大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淘宝城、数码港、4D影院……令宣化街越来越有潮流范儿。百货大楼和工区大楼早已不是人们购物的唯一,国内知名品牌也纷纷在宣化街开设专卖店。以前等着从大城市进货的人们,今天通过电商就可以连上五湖四海,足不出户能买到心议的衣装。宣化街也在变着花样吸引着挑剔的人们的目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一站式风情,赋予了宣化街更多的新时代的内涵。宣化街正承载城市新的梦想,点亮济源人对美好生活的激情与向往。(济源网记者 付卫东 贾迪/文 侯超凡 王齐齐/手绘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