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绿水青山,引来诸多珍稀动物出没

2018-11-30 09:53文章来源:大河网责任编辑:学慧

金钱豹幼崽在济源太行山区首次通过红外监控摄像机入镜一事经大河报11月28日AI·10版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昨日下午,对于当地近期监拍到的鸟、兽等其他众多野生动物珍贵视频,济源市林业局通过大河报进行了独家权威发布。

济源太行山区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的活跃,在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看来,不仅是我省野生动物资源进入良性循环的实物表征,也充分体现了我省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明显成效,是一份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优异成绩单。

●物种丰富:

众多野生动物监拍画面,林业部门再发布

金钱豹这个在很多人眼中有着美好寓意的动物,多次在济源市林业局在太行山区的红外摄像机镜头中出现,尤其是11月27日发布的金钱豹幼崽的入镜视频,让不少人开始赞叹这片林区的独特魅力。

实际上,济源当地太行山区的奥妙不止于此。

昨日下午,通过大河报,济源市林业局发布了该局近期通过红外相机监拍到的其他众多野生动物的入镜视频片段。

在这些从众多监拍画面中发现并剪辑出的短视频中,不仅有金钱豹,还有雀鹰、短耳鸮、黄喉貂、环颈雉、红腹锦鸡、猪獾、猕猴、西伯利亚狍、野猪等9种稀有野生动物,而且不少还都是成群出现,明显系一个完整的族群。

视频中,这里的山区植被十分茂密,各种动物也都十分活跃。它们警惕性都很高,还时不时朝红外相机镜头张望,看起来十分健康,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对于拍下这些珍贵视频的红外监测相机,济源市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主任薛茂盛说,2015年以来,河南省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在林区共安装了140余台,散布于整个太行山保护区,按照网格化进行分布,平均每4平方公里布设2台,旨在加强对保护区的监测管理,了解保护区动物活动情况。

“这些红外相机深入林区24小时‘值守’,一旦有野生动物经过便立即启动,拍下照片或视频。”他说。

让他倍感兴奋的是,今年1月份,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金钱豹群体活动影像;今年5月份,在相同的林区内,红外相机又拍摄到“情侣豹”出没,4个月后,相机更是拍摄到了金钱豹幼崽的出现。

●专家分析:

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活跃,是生态改善的成果

获知济源当地太行山林区发现了包括幼崽在内的金钱豹种群后,长期关注河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云岚非常兴奋。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昨日下午,今年年届八旬的这位老专家受访时,一连用了三个“非常好”,来表达心情。

他认为,南太行山区动物种群特别是稀有野生动物种群的出现,不仅是我省野生动物资源进入良性循环的实物表征,也充分说明了我省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明显成效,是一份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优异成绩单。

董云岚说,在这方面,体现同样明显的是,最近几年,包括濒危物种大鸨在内的苍鹭、白鹭、白天鹅、黑天鹅等野生动物在河南三门峡、信阳、南阳、信阳等地不断出现、聚集,甚至以河南为家,在河南繁育后代。

他认为,这种喜人的状况,也是我省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体现和成果。

他说,从1998年国家严格禁止山区滥采滥伐现象后,近一二十年来,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恢复。不仅是在豫西北的太行山区,在豫西南、豫西的伏牛山山区,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也屡有发现。

“野生动物,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珍稀野生动物的持续存在,需要很高的生态环境要求。如果环境得不到保障,他们很可能就会逐渐灭绝。只有生态环境搞得好,野生动物才能生存,才能繁衍生息,才能活得欢实,形成稳定的食物链系统。”他说。

●生态建设:

用愚公精神,打造济源太行山区绿色家园

正如董云岚研究员分析的那样,济源市林业部门多年来秉承愚公移山精神,勇扛构筑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的重任,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环境容量。

济源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市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河南等造林绿化工程,年均造林10余万亩。针对市域内高达20万亩的造林绿化困难地,该市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五步造林法”,并被纳入“河南省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省级地方标准”,使得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5%以上,为完成太行山裸露地荒山绿化10余万亩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充分肯定。

自从2000年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济源市围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实施中幼龄林抚育、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大任务,全力展开攻坚,使济源市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8.24%提高到现在的45.06%,位居河南省辖市第二名,该市也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上述负责人介绍,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济源太行山区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明显改善,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更加原生态。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共有植物近1800种,有包括34种兽类、140种鸟类在内的各种动物近700种,占河南省植物总数的42%、鸟类总数的46%、兽类总数的74%,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34种,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3000多只,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猕猴群落和国内最大的猕猴栖息地。

“野外架设的红外监测相机,已经多次、多点抓拍到金钱豹、金雕、黑鹳、原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他说。

●官方说法: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始终践行

济源市林业系统有关人士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市林业局在森林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强化科研创新,国家林业局黄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实验基地、河南省王屋山退耕还林检测基地先后落户济源,拥有国家负(氧)离子监测系统、涡度相关监测塔和全国唯一的测量树木的蒸渗仪。

目前,作为河南省重点林业市之一的济源市,全市有林地面积129万亩,林木蓄积量386.5万立方米,有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58万亩。

生态建设带来的森林景观价值提升,在旅游业上得到充分体现,森林旅游异军突起,使得济源太行山区形成了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小沟背、黄河三峡、漭河、南山、沁河等一大批以森林资源为主题建立的知名生态旅游区。

与此同时,济源先后吸引20多个国家级、省级大中型科研项目“生根开花”,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政府三等奖和省科技厅一等奖1项,共制定林业地方标准36个,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建设之路。

有要求匿名的社会观察人士说,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方面一个“小而精悍”的独特存在,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区丘陵面积达80%的济源市曾依托重工业、资源型工业曾取得经济长远发展。如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济源市经济发展思维的初心回归,也是必由之路。

“绿水青山,确实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生态提升,应该成为新时代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底色。”他说。(记者李岩 通讯员李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