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文明之光耀玉川

2018-11-30 09:28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城市风光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气质;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精神文明建设栉风沐雨,步履坚实,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五城联创”,再到新时代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更高水平……每一次关键节点,都成为济源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的鲜明注释。

  40年的文明探索,记录着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见证着济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镌刻着济源一步步向文明迈进的精彩瞬间。

  40年从未停止过追寻更高文明的脚步,让城市到处洋溢着文明、进步、开放、和谐的时代气息,助推济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步步坚实 文明筑基发展之路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时隔多年,市民王静静仍可以清晰地背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内容,仍清楚地记得小学教室墙上挂着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宣传牌。这些内容也一直是她要求自己的准则。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济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此铺开。

  当时的济源经济建设已经启动,但城乡一些陈规陋习还不同程度存在。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社会风气,为改革开放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济源一经推开,很快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认的准则。

  接下来的几年间,一场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五好家庭、五好职工等活动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精神文明活动在济源逐步铺开,城市集中治理脏、乱、差,农村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双文明百强村创建等活动。

  沐浴着精神文明的春风,愚公儿女的思想水平、道德觉悟明显提升,捐资助教、扶危解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社会新风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普及村规民约,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对济源的做法进行报道。

  济源,这一籍籍无名的豫西北小县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初期种下“文明”的种子起,济源就一直在这条矢志追求卓越的筑基之路疾步前行——

  1998年,济源实行省直管体制不久,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面对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现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丰富精神文明载体,有全局有远见地向全市人民提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的号召,全面掀起大创建热潮。

  经过5年拼搏,先后实现了“全国卫生城市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市和河南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五创目标,为创建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至今是我市的全面创建阶段,我们将前进的航标指向文明的彼岸,奋发进取。

  其间,城市创建工作受到了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将每年的创建目标任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共创的良好局面。

  其间,我市捷报频传,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先后拿下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进军全国文明城市的多张“入场券”。

  2012年到2013年,济源创建工作走过了查漏补缺、对标“补课”的历程,从硬件到软件,一年一个台阶,年年大变样。

  进入2014年,全市上下打响创建攻坚战,全民参战,向着目标迈进。

  2015年2月,无疑是济源发展史册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历经17年,我们终于圆梦,捧回了综合评价城市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奖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城市的努力,也回应了市民的期盼。

  厚惠民生 文明成就城市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把“精神文明”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带给城市“由表及里”的巨变。

  文明之路,是济源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之路——

  “济源城市虽小,但干净整洁,尤其是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高效务实的政务作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今后的合作发展充满了信心。”今年8月份,市委书记张战伟带队赴上海开展招商考察时,不少企业家表达了对济源的由衷喜爱和赞赏。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宜居城市建设贯穿于文明创建之中,秉持“高起点、大手笔、建精品”的城市建设理念,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畅通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景观道路改造工程等一项项开展,实现了城市扩容提质的巨变。

  聚焦城市薄弱环节,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综合提升等工作,突出抓好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从硬件配套到公共设施,从小区环境到道路交通,从路面保洁到餐饮安全,城市“颜值”升上去、“气质”显出来,实现了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城市影响力的跨越。

  正是这样富有成效的多城联创活动,让我市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济源投资兴业。济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跨越。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跃升至历史最高点600.12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文明之路,是造福人民群众的为民之路——

  “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就是我们的创建指南。”我市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文明创建的全过程。

  连续多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十大幸福工程,促就业、强保障,切实解决了百姓的“急难愁”问题,把创建变成了民心工程。

  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率先在全省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城乡全覆盖,率先为8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敬老补贴,率先在全省实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妥”改革,切实办好一批惠民便民实事……

  这一个个“率先”,一件件实事,让每一位市民感受到了民生的温度。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而这种温暖,又推动着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进一步投入到文明创建中去,持续刷新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文明之路,是点亮精神灯塔的凝聚之路——

  年过六旬的袁大明,连续多年给100余名环卫工提供免费“团圆饭”;来自黄河三峡景区的两名保洁员主动将捡到的财物归还失主……济源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少爱心,普通市民道德素质的频繁闪光,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背后文明沃土的滋养。

  人是文明的主体。我市始终把成风化人、培育风尚作为文明创建的根和魂,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提炼“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城市文化品牌,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济源人”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铸就了全体济源人共同的价值遵循和精神家园,在全社会切实营造了崇德向善、明礼诚信的良好风尚。

  驰而不息 文明“长跑”永不停步

  荣誉是对艰辛付出的肯定,更是在更高层面继续前行的动力。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大局所需、发展所需、民生所需。”2015年3月,我市在拿到牌子没多久,便召开总结表彰暨再动员大会,响亮地提出了“文明引领”为今后济源发展的战略路径之一,号召全市上下提高站位、再度发力,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

  站在新的起点,于济源而言,深化文明创建被赋予了深刻内涵:着眼未来,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振奋干部群众精神、注入持续发展动力的战略选择。

  宗旨和理念,仍一以贯之——以人为本,利民惠民,全民共建,注重实效,凸显人文,传承文明。

  三年多来,我市始终围绕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中心工作,找准文明创建的方位坐标,使创建工作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工作统筹推进。

  面对群众对良好生态、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我市强力实施了林业生态提升、天然林资源保护、河口村水库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多年连续以“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工程为抓手,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改造提升、美化亮化、环境秩序和黑臭水体整治,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逐年递增……

  推进城乡一体文明,也是当前的努力方向。坚持以城带乡、同创共建,以市区创建要求抓村镇、用市民标准育农民,加快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镇村基层延伸拓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宜居宜业家园。

  常态管理方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亲自深入一线协调指导督导落实,健全完善了一整套保持工作长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育德铸魂方面,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市民素质建设、社会风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

  在文明的无声浸润下,济源的人民群众更加幸福,政务环境风清气正、人文环境崇文和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7年,济源又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这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文明“长跑”,文明理念、路径和成效的一次次提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向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高度。

  愚公儿女意气风发,自信从容地走在与城市改革发展大局同向同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上!(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史方方 李浩)

  编者手记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回望济源的文明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发展阶段在变,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工作导向始终不变;社会环境在变,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形式手段在变,但常抓常新、常态长效的工作要求始终不变。飞逝的光阴中,留下了一轮又一轮城市文明的印记;艰辛的付出下,文明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的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追寻文明“升级版”。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激励着我们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作用,打造城市风貌,丰富城市内涵,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激励着我们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

  找准文明方位坐标,肩扛文明使命重担,回应群众美好期待,打造文明之城新常态,济源在文明道路上越走越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