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陈永峰:人偶合一 十指绝艺

2018-11-28 09:18:31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陈永峰

  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木偶戏的艺术价值,并将这一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传承下去。 ——陈永峰

  披着金色战袍、有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时而手抡金箍棒,时而抬起前脚远眺……眼前这个精彩绝伦的表演让记者惊叹不已。这不是电视剧中由真人扮演的孙悟空,而是陈永峰用双手操纵的杖头木偶。

  11月26日,记者走进男阿姨木偶剧团表演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木偶。木偶本是没有生命的道具,但在陈永峰的灵活操纵下,立马“活”了起来。走、跑、坐、蹲……它样样都会。

  与木偶邂逅

  陈永峰出生于1978年,2000年在深圳一家幼儿园当幼师。进修期间,他结识了暨南大学一位研究儿童戏剧文化的教授。儿童戏剧文化包括霹雳布袋戏。霹雳布袋戏是艺术家在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该教授正大力推广霹雳布袋戏。由于悟性好,陈永峰成为该教授的得力助手,在表演时负责伴奏及配音等工作。

  2005年,陈永峰回到济源,想把木偶艺术也带回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永峰在市群艺馆看到济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木偶戏。他这才了解到,原来木偶戏在济源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后来,陈永峰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济源民间传统木偶戏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济源民间传统木偶戏俗称肘骺戏,根据表演方式分为杖头木偶戏、手套木偶戏、布袋木偶戏三种。木偶戏曾是太行、王屋山区较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屋山区还留有木偶戏的影子。当时的木偶戏是一人操作,多人配唱,道具简单,流动方便。“文革”时期,王屋山区木偶戏艺人的100多个木偶头像全部被毁。随着老艺人的先后离世,济源本土的木偶戏濒临灭绝。

  为深入了解济源本土的木偶戏,陈永峰专门找到了木偶戏传承人连得法老人。和老人深入交流后,陈永峰更坚定了推广木偶戏的信心。

  “杖头木偶戏是‘用3根手杆演活一个人’。”陈永峰说。他以表演杖头木偶戏为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陈永峰介绍,每个杖头木偶都有一根操纵头部的命杆。作为木偶的“中心骨”,这个命杆可谓机关重重。木偶能转头、眨眼睛、张嘴巴,全靠人操作这个命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木偶戏对表演者的基本功要求十分严格。表演者必须付出很多努力。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用手平稳地握紧主杆,始终保持举起的姿势,同时还要通过手指操控机关,控制木偶的头部动作。

  “木偶很重,有的甚至有一二十斤重。要在20分钟左右的一场戏中举稳木偶,就需要表演者有足够的臂力。因此,我平时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练习举木偶。”陈永峰说,“表演者的一只手举木偶,另一只手则要操纵木偶身上的手杆,控制它的动作。这就要求表演者的手要灵活。”

  说起演好木偶戏的秘诀时,陈永峰说:“木偶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只有练好臂力,才能举稳木偶,让它始终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要想达到‘人偶合一’,就要仔细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反复练习。”

  表演者用手举木偶的同时,还得掌控木偶的脑袋、眼睛和嘴巴。脑袋怎么晃、眼睛怎么眨……木偶的喜怒哀乐,全靠演员的手腕和手指头。为练就娴熟的木偶操纵技巧,陈永峰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练习一个多小时,从不间断。他说:“稍有松懈,技艺就会生疏。”

   创新不离根

  “木偶戏的传承和保护既不能少了表演,也不能少了制作。只有二者齐步走,才能走得更稳。”陈永峰说。多年的表演经验让陈永峰认识到,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木偶戏,必须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

  由于没学过木偶制作技术,陈永峰便找到了泥塑艺人高山。加上高中同学陈来乙,三人合作成立了男阿姨木偶剧团。其中,高山负责制作木偶,陈永峰负责编排剧目、表演木偶戏。

  在剧场,记者看到许多木偶道具的半成品。陈永峰说:“以前的木偶道具大部分是木制的,很重,举起来很吃力。后来,我们就想办法改成纸糊的,这样举着就轻松多了。”说完,他拿起一个木偶,表演起来。只见他一牵动手杆,木偶就开始眨眼、张嘴、转头、抬腿、摆手……仿佛立即“活”了起来。

  陈永峰告诉记者,木偶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桐木,造型比较笨重。一个木偶重20多斤,表演者托举起来非常吃力。一次,陈永峰在表演《智取威虎山》时,台下突然有观众喊:“那个金刚怎么在往下降?”“其实是木偶太重了,我举不动了。”陈永峰说。从那以后,他开始琢磨能否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笨重的桐木。

  经过无数次尝试,剧团成功研究出“纸脱胎法”,即先做出泥塑造型,再翻制石膏模,接着把浆糊和白胶抹在石膏模上,然后糊一层报纸,晾干定型。这样一来,木偶重量减轻,表演者也变得轻松了。

  陈永峰不断改进木偶制作技术。例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刚开始只是用笔画的,经过改良,现在用LED灯来展现。这让孙悟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孙悟空一亮相,就引来观众的叫好声。

  传承不守旧

  2014年,陈永峰在古轵生态园成立了一个木偶剧团,经常带领大家到学校进行演出。2014年至2017年,每个周末晚上,他都在世纪广场表演木偶戏。为了让儿童领略木偶戏的奇妙,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陈永峰希望木偶戏能在儿童中进行推广。

  长年累月的演出,使陈永峰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如何将济源本土文化与木偶戏更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陈永峰在传承木偶戏的道路上遇到的难题。

  “我们的木偶戏要贴近观众。越贴近观众,越接地气,它越有生命力。”陈永峰说,“木偶戏的观众以儿童为主。一边是传统,一边是儿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木偶戏要哺育儿童、影响儿童。”

  陈永峰说:“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关于儿童题材的文化元素却非常少。《胡桃夹子》是外来的,《白雪公主》是引进的,中国急需本土题材的儿童剧。”

  2017年6月,陈永峰到王屋山演出。演出期间,他观看了我市戏曲艺术家表演的豫剧《愚公移山》。这个节目给陈永峰带来了创作灵感。

  为何不将济源本地的传说故事编入木偶戏中,创作出具有济源本地特色的木偶戏呢?陈永峰说干就干。他从经典故事入手,并融入时代元素。他先后编排了《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麻姑升仙记》《侠士聂政》《葫芦队》等20多部极具济源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让孩子在观看木偶剧的同时,了解济源的风土人情。另外,陈永峰还运用现代灯光、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让舞台更立体、更震撼。

  当初为了排练《愚公移山》,陈永峰付出很多心血。单是剧本的手稿,他就改了数十次。

  陈永峰经常和剧团里的演员坐在一起探讨木偶戏。从选材到表演,他都力求尽善尽美。想让传统木偶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就要紧跟时代步伐。

  “对于杖头木偶戏,除了要保留它的本真和魅力,我们还要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使它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具有悠久历史的木偶戏得以传承和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陈永峰说。

  多年来,陈永峰借助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到各个校园演出百余次。陈永峰说:“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木偶戏的艺术价值,并将这一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传承下去。”(文/图 记者杜婷婷 李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