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工业转型,拥抱“诗和远方”

2018-11-22 11:4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编者按:

  谋划发展思路,点燃创业激情。由济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济源日报联合打造的《企业家沙龙》月刊将追随新经济的脚步,感受市场真实脉搏,穿越行业的迷局,与趋势共舞。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传统企业也好、互联网企业也罢,都是时代的企业。企业只有不断拥抱变化、自我进化,才可能获得持续成功。

  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企业?《企业家沙龙》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放松、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活力,带给企业家更多的启迪和思考;同时,将邀请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企业关注的焦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第一期的《企业家沙龙》就我市工业企业创新转型的热点话题,特邀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每月一期的《企业家沙龙》,希望济源企业家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火花,谋划出更多项目,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源因工而兴,因工而强。

  从20世纪50年代起,济源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经过数十年锤炼,形成了以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钢铁及装备制造、化工、能源新能源、食品饮料为支柱产业,生物医药、环保科技、新型材料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1+4+4”产业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当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工业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全市工业企业直面问题、下定决心,全面转型突破。

  济源工业以“五小工业”起家,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偏重、偏粗、偏短,效益差、约束紧、难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供给侧改革、环保、去产能等压力,我市企业转型发展究竟路在何方?

  科学的战略决策,总是谋定思变的结果。

  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大会,为工业转型指明了方向,要从理念、方式、动能、结构、组织等各方面着手,推动我市工业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中高端化方向转型。

  根据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谋划,我市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和治理结构改造“四大改造”攻坚任务。

  加大技改项目推进力度。在转型升级中,我市积极引导企业推广“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渐成“新宠”。在新技术方面,有色金属行业加快科技创新,再生冶炼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拥有核心技术和专利20余项;在新工艺方面,钢铁行业通过新的生产工艺,实现产品结构优化,稳稳守住高品质钢材市场;在新设备方面,食品饮料行业实现了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的转型,产业全面上档升级;在新材料方面,豫光集团、万洋冶炼、济源钢铁不断延链补链,先后入选河南省新材料转型升级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特种有色金属材料、高端优特钢等新材料基地。下一步,我市将聚焦中高端化,引导和推动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

  加大工业绿色化改造力度。我市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拉长链条,循环发展”为发展思路,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优先、科学发展;有色优先、集群发展;再生优先、持续发展;铜金银优先、深度发展;效益优先、融合发展的“六个优先”原则,严控铅锌铜冶炼总产能,重点发展铅酸蓄电池、再生金属产业和铅锌铜金银深加工产业。同时,积极做好“容量、存量、增量”文章,加快发展金银铜锌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产业。

  加大工业智能化改造力度。在智能设备应用方面,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智能装配等设备在我市各企业中加快普及。同时,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的生产领域推进“机器换人”。在能源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引导企业加快关键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精准协同。

  加大治理结构改造力度。我市积极建立新老企业家传帮带承接机制,重点围绕企业家素质提升,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治理规范化建设。落实河南省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建立青年企业家导师团,做好河南省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工作,实施企业家队伍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家沙龙,做好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的遴选、推荐工作。

  “迫在眉睫”的工业转型,对我市工业企业来说,已不是该不该“转”、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彻底地“转”,科学地“转”。

  市委书记张战伟多次强调,实现工业转型发展,决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产业整合重组,集约节约利用各种要素资源,最大限度地腾出环境容量,为今后的发展留出空间、蓄积后劲。

  如何破解工业经济发展与环保治理矛盾的症结,如何用环保手段倒逼工业企业转型,成为当前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议题。市工信委和市环保局共同拟定了《济源市重点涉气工业企业分类施策精准治污实施方案》,从我市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精准治污、有保有压、环保倒逼、产业转型,促进全市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工业企业积极主动顺应政务环境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定顺风顺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市工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定能拥抱“诗和远方”。(记者 王志远 赵传杰)

  特邀嘉宾共话转型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玉田

  企业转型,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

  企业转型,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进化,不发展,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018年是济钢建厂60周年。历经60年的成长和蜕变,济钢成为全国200多家、全省10多家地方钢铁企业中的唯一幸存者。正是因为致力于转型升级,顺应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济钢才得以发展成为今天的济钢。

  济钢从小土高炉群到如今成为中国500强企业、世界钢铁百强企业,正是创新转型使然。

  2004年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济钢顺应全球钢铁品种的发展规律,开始生产工业用优特钢。多年来,济钢持续改造工艺装备,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钢到优特钢”几大跨越,跻身中国特大型特钢企业行列。同时,济钢于2001年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国有企业变为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体制的创新,为济钢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济钢的转型就是产品的转型、装备的转型、工艺的转型和制度的转型。目前,济钢正在筹划“二次股改”,让新入职的关键岗位员工也能有股份,也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共同打造“中国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优特钢精品基地”。

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成全明

  转型,就在你身边

  转型无处不在。如今,转型已成为企业家关注的热词。

  转型不是悲观主义,也不是速成主义。对于转型升级,我有几点认识:

  科技化人才的专业化管理及培养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充足的科技力量和人才作为保障。

  专注自身发展,练好内功是转型升级的基本要素。我们要做好以坚持主业为依托,积极运作公司参股的矿山上市,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向下往产品的深加工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借助再生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绿色环保企业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当前,有色行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废水、废气、废渣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了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大两化融合的资金投入及管控力度,建设智能化、智慧化工厂。通过引进智能管控系统,加大智能改造,打造智能工厂、智能车间。

河南恒通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有才

  制造业永远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夙愿,也是我们的追求。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就是一次“转型再造、进化蜕变”的过程。作为中部氯碱企业,我们已不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加上PVC市场持续低迷,出现成本倒挂。对我们而言,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第一,我们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打破企业原有的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二,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我们将产业链拉长、做细,将产品做深、做精,提高附加值,打造循环产业链。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大装备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环保根基,也是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手段与制造业的加快融合创新发展,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路。

  制造业永远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相信,只要我们顺势而为,永不停步,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南济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齐百红

  创新转型永远在路上

  济煤6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

  其间,企业数次面临生死存亡,最终转危为安,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65年间,济煤成为地方煤矿全员持股、成功改制的典范;成为第一个成功实施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地方煤矿企业;成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进军西部边疆和革命老区的排头兵。济煤大学的成立,更是开创了地方工业企业建立企业大学的先河。持之以恒、创新发展使济煤由一个单一的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集煤炭、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六大产业板块的集团化公司。实践证明,创新转型成为企业辉煌发展的长效驱动力。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创新转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创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难题,也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枷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开创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创新转型永远在路上。

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怀宣

  转型是一场掉队即死亡的赛跑

  “后危机时代”来临,世界经济进入深水区。面临如此考验,企业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转型。

  不爆发,就死亡。就我们企业而言,前身是济源县粮食食品厂,成立于1978年。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司仅有30余人,濒临倒闭。经过一步步稳扎稳打,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4000余名职工的大型饮料企业,靠的就是不断改变,不断创新,接轨市场,适时转型。

  近年来,行业竞争、行业大洗牌进一步加剧,饮料行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形势严峻。部分品牌消费群体受限,发展举步维艰。尤其是2017年以来,全行业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不创新、不转型,企业只有死亡。

  传统企业转型是一场掉队即死亡的赛跑。2014年,我们在玉泉科技创业园区投资建设了新厂区,购进全自动化智能化饮料生产线,打造中沃饮料产业园。这是对公司整体的一次转型升级,是公司向智能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又一次跨越。

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成光

  主动拥抱转型

  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遇到了几个转型期,如时代的转型: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企业机制的转型:国有企业、国企改制、民营公司制企业。近年来,进入“大智移云区”时代,又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转型成了“关键词”。

  为何转型?与时俱进,物竞天择,再正常不过。真正的企业不是冰冷的、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主动的。

  往哪转型?济源历任市领导都强调工业强市。这是济源的经济基础和源头活水。立足济源产业格局,深耕化肥主业,补齐济源环保产业链条,是丰田肥业这些年一直努力的事情。

  如何转型?当下的工业4.0时代,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发展下去,全球视野、中国格局,终身学习理念、个性服务视角等都是必须具备的,然后是能力转型、技术转型等。我们要围绕企业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而转型。

大家谈

  转型升级 顺应趋势

  万洋职工卢文龙: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市场环境,顺应发展趋势,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长久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城市发展

  济钢职工赵旭阳:工业是济源的经济支柱。面对近年来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立足工业优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济源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推动了城市高速发展,也为我们这些求职者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

  绿色环保 长远发展

  济源市民任豪: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环保要求下,绿色环保是我市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树立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年来,在国家的严格要求下,我市工业企业开始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环保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企业也应高度重视绿色环保,这样才能使企业长远发展,才能为市民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

  点评

创新转型 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济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赵金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焕发青春,转型迸发活力。

  创新转型,已成为企业家们热议的话题。

  正是工业的快速崛起,才成就了今天的济源。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以及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张战伟、市长石迎军给企业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那就是念好“学”“新” “准”三字经。

  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创新的前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是企业家们的必修课。要实现企业创新转型,必须学会思考、认真思考、反复思考,切忌“囫囵吞枣”“蜻蜓点水”。

  新:就是要多深入、多了解、多熟悉新领域、新技术、新科技,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今,先进技术会使企业日新月异。

  准:目前,各行各业处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众多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家一定要看准时机,瞄准方向,顺势而为,果断前行。

  第一期《企业家沙龙》,我们看到了企业家认真听讲座,记笔记,和专家热情互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在燃烧、在飞扬。

  我们为之感动。下一步,我们将为企业家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良的环境,努力使《企业家沙龙》成为济源企业家的“摇篮”。

  工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和布局,绝不能有急功近利的“近视眼”,要有做“百年企业”的耐心与定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希望企业家充分挖掘商圈独有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拥抱“诗和远方”。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