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王守龙:一木一果 总关我情

2018-11-21 09:03:53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济源网讯(文/济源日报记者 李珊珊  图/济源日报记者 李浩) 11月20日,在承留镇的一个核桃园里,46岁的王守龙站在光秃秃的核桃树下,专注地给它修枝剪叶。王守龙是我市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自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以来,在办公桌案与田间地头之间奔走了21年。他一边研究技术,一边推广技术,倾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林业与核桃产业的发展上。21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吹日晒,他始终奔走在田间地头。济源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的核桃园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山区“取经路”

1972年,王守龙出生于信阳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时,父亲觉得读书没用,不想让我再继续上学了。但我正处于叛逆期,不想以后一直在地里干活,就仍背着书包去上学。父亲拿我没办法,最后只好同意了。”王守龙回忆道。

高中毕业后,王守龙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学习经济林专业。王守龙说,上大学前,他还不知道经济林是什么,只是一心想要出去上大学,用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让家人过得更好。“在大学期间,我学了育苗、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经济林这门专业有这么大的学问。”王守龙说。

1997年,25岁的王守龙大学毕业后,来到济源市林业局林果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来到济源以后,我就一心扑到工作上,也没空想家。”回忆起刚到济源的经历,王守龙仍记忆犹新。工作没多久,王守龙就跟同事到邵原镇的荒山从事造林的相关工作。“我们在邵原的山上住了一个多月。虽然经常要走路上山,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但我并不觉得苦。”王守龙说。

王守龙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深入田间地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一次,王守龙和同事到王屋镇汤洼村做病虫调查工作,采集昆虫标本。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晚上利用杀虫灯捕捉各种昆虫,白天将收集的昆虫做成标本。刚到山上没几天,同事因为受不了苦下山了。王守龙一个人坚持到最后,圆满完成了工作。

从从事造林工作到从事病虫害工作,从研究桃树到研究李树,王守龙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济源开始大面积种植核桃。研究种植核桃的相关技术并进行推广的任务被分到了王守龙所在的市林业局林果技术推广中心。于是,王守龙开始集中精力研究核桃种植的相关技术。

论文写在大地上

自大面积种植核桃以来,我市核桃种植面积已从2006年的1.2万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核桃已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支撑和发展亮点。随着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核桃产量,进一步促使农民增收,成为我市核桃产业今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王守龙和他的同事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守龙与他的同事用12年的时间研发出了一项又一项有助于核桃增收的新技术。

禾要秧好,树要苗好。要想让核桃树长得好,就得在育苗上下功夫。为了培育出品种优良的核桃苗,王守龙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多次筛选和对比试验。“我们从几十个品种中筛选出了三四个适合济源栽培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丰产性和抗病性都比较高。然后,我们再对这些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就解决了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的难题。”王守龙说。

刚开始种植核桃树时,不少种植户在选种时会在早实类与晚实类之间纠结。遇到种植户反映此类问题,王守龙就会结合工作实践,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早实核桃进入结果期早,早期丰产性强,但树势易衰弱,产量会慢慢降低。晚实核桃树冠高大,树势旺,但成花难,进入结果期晚,但后期丰产性强。经过研究,我们基本确定早实核桃以香玲品种为主,晚实核桃以清香品种为主,同时也会通过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促使晚实核桃尽早进入丰产期。”王守龙说。

在王守龙看来,核桃种植相关技术的研发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018年,王守龙与同事完成了一项新课题——《核桃良种夏季老干低位芽接新技术与应用》。目前,该项目已通过评审,并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据王守龙介绍,该项目主要依据核桃砧木苗顶端优势的生理特点,采取改春季砧木平茬为不平茬和改夏季在新枝上嫁接为夏季在老枝上嫁接的方法,保持苗木的顶端优势,减少侧芽的萌发,从而减少抹芽用工量,延长苗木生长时间,提高苗木出圃率,达到节约苗木成本、增加苗农收益的目的。同时采取降低嫁接口高度的办法,促进苗木生长。另一方面,对长期干旱、生长势偏弱的核桃苗,采用嫁接后延迟剪砧代替立即剪砧的技术措施,维持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水平平衡,促进嫁接口的愈合,从而提高嫁接成活率。

王守龙说,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核桃嫁接苗生产成本过高、嫁接当年出圃率过低、干旱苗圃地核桃嫁接成活率过低等问题。

田间地头的“核桃专家”

研究核桃种植技术12年,王守龙的足迹遍布济源大大小小的核桃种植园。他心中有一张无形的“济源核桃种植分布图”。多年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让王守龙成为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核桃专家”。

“在核桃种植上,王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帮我们解决。”家住轵城镇中王村的村民李小改说,她家种了4亩核桃树。谈及王守龙,李小改有说不完的话。“王老师救活了我们家的核桃树,我非常感激他。”她说。2016年,因家里核桃树不结果,李小改找王守龙帮忙查看情况。王守龙到李小改家的核桃园指导她把核桃树挨个修剪了一遍,之后每个月去一次,观察核桃树的生长,帮忙管理。到了第二年,核桃树顺利结果,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四五百斤。之后,李小改家每年都能收入上万元。

“王老师每次来都给我们传授修枝、防虫和科学管理知识。现在,我都成半个专家了。”李小改笑着说。在李小改的眼中,王守龙十分热情。不管果农们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他总能第一时间帮忙解决。

在王守龙的培养下,越来越多像李小改一样的核桃种植户变成了“土专家”。12年来,王守龙走到哪儿,就将技术培训带到哪儿,通过讲解培训和“田间课堂”的示范、观摩等,传授核桃嫁接改造、接后管理、良种建园、整形修剪等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为我市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致富带头人,使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市林业局林果技术推广中心的年轻人在王守龙的带动下,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每次王老师下乡,很多年轻人都争着跟王老师一起去。他们都喜欢跟着王老师学技术。”王守龙的同事齐会娟说。在同事眼中,王守龙不仅专业技术扎实、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平易近人。

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21年,王守龙完成了10余项学术成果,其中包括“ABT和GGR系列研究与推广”和《太行山砂页岩裸露地植被恢复技术示范推广》。他还起草发布实施了《核桃芽接快速育苗技术规程》《山楂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李栽培技术规程》《桃树主干形密植栽培技术规程》《核桃良种嫁接苗木质量分级》《连香树育苗技术规程》等省级地方标准11项。

此外,王守龙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学术著作《核桃栽培新技术》《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在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王守龙十分淡然。他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人,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不管种植核桃的面积多少 ,不管是个人种植还是合作社集体种植,只要有技术方面的需求,我都会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哪怕是一棵核桃树有问题,我也会管。”

二十一年如一日,昔日意气风发的小伙变成了现在满头银发的大叔。21年来,王守龙不遗余力地研究着技术,推广着技术。“我的目标就是将更多、更好的核桃种植技术传递给每一个种植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王守龙说。

我的目标就是将更多、更好的核桃种植技术传递给每一个种植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王守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