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出彩中原40年:从"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

2018-11-16 10:17文章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改革开放前,土坯房在农村很常见。

自行车是当年城乡的主要交通工具。

正阳县73户农民喜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温县城关公社张王庄的赤脚医生热心为农民防治疾病。

农民通过供销合作社满足基本的日用品需求。

  开栏的话

  40年风云激荡,40年波澜壮阔,40年高歌猛进,40年沧海桑田。40年,改革开放缔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40年,河南这块土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40年来,这里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拓荒,拥有了怎样的收获,做出怎样的贡献?

  走进历史纵深,述说巨变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成因。

  蜚声大江南北的河南豫剧《朝阳沟》里有一句唱词“就是当个服务员,也比农民强得多”,典型折射了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城乡差距和“二元”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基于长年战争百废待举的现实,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通过“剪刀差”甚至无偿调拨的方式,开始了依赖农业支撑原始积累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导致形成了长期以来的工农阻隔、城乡分离,流动的市场被人为禁止凝固,服务业严重滞后、城镇户籍吃商品粮各种福利优越、农民被束缚在生产队的“一亩三分地”上动弹不得的城乡“二元”格局。这些就是中国改革的背景和起点。

  1978-1984

  农村改革启动城乡分割“破冰”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几乎与此同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则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1979年1月河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指示,决定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之后的几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的文件,全方位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1979年初冬正值种麦时节,我省最东部紧邻安徽的沈丘县欧营村支书欧阳绍虞,得知小岗村分田到户的消息后,心急火燎又万分纠结频犯嘀咕:“到底分还是不分?”为了不耽误种麦子,经过思想斗争,他和当时的驻村乡长一商量,决意把全村3000多亩土地划成块,编上号,按顺序一不做二不休3天就分完了。这一举动使得欧营村成为“河南分田到户第一村”,扳动了河南农村改革的电闸。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由此在河南广大农村犹如星星点火一发而不可收、如火如荼地席卷全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唤醒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了农业效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冲击,城乡差距有了缩小的改变。

  1984-2003

  城乡互动增强经济欣欣向荣

  随着农村农业改革的初见成效,中国的改革也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转向城市。1984年8月25日省政府在安阳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把城市改革作为中心任务,也由此揭开了河南城市改革的序幕。在1985—1987年相继出台了涉及一轻、二轻、纺织、交通运输、商业、供销社等一系列改革决定,1988年以后则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推进国企改革经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走向建立产权制度。

  1989年2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郑州召开“推广安阳齿轮厂等改革先进经验暨动员深化企业改革广播电视大会”,肯定了安阳齿轮厂“除本分成”、“利润承包”、“销售承包”、“联利联质计时计件工资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由厂一级核算变为厂和车间两级核算,把各项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彻底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的做法和经验。

  流通领域改革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强化,市场繁荣使得郑州商业大厦、华联商厦、亚细亚商场、百货大楼、商城大厦、紫荆山百货大楼六大商场竞争白热化,“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铺天盖地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语。

  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加快推进,也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由种养业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非公经济在经过艰难起步、夹缝中求生存、跨越式发展三个阶段,逐步迈上健康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城镇建设不断提速,城镇化进程开始启动。在这一时期,城镇住房开始走向商品化,一大批标志性城建项目如郑州“四桥一路”、郑州新郑机场正式通航,郑州火车站主站楼等工程项目落地投入使用。同时,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实现撤地建市,禹州、汝州、卫辉等19个县撤县建市,河南城市达到38个。

  竹林镇成为这一时期闻名全国的改革发展典型。竹林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浅山丘陵区,1994年撤村建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0亩,居民2万余人,是巩义市镇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人均纳税最多、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镇。形成了一批以制药、电子、耐材、机械、建材、保健、旅游等为主的产业群体。

  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城乡互动日益增强。2000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从限定农转非比例逐步放宽城市户口限制条件,直至取消城镇入户条件,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

  与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革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比,农村改革步伐相对减慢,财政支农资金持续减少,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农民收入相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局面进一步加剧。

  2003-2012

  统筹城市乡村强化反哺三农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出现了重大转机。

  200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终结了这个农业大省2600多年的缴纳“皇粮国税”历史。随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草)补贴、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与之相伴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表现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连年大幅增加,很快解决了农村的交通、用电、通话、上学、合作医疗等一系列问题。

  从2003年全省取消城镇入户限制条件,到2011年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15万林州的建筑工人、2万“唐河保安”、2.3万长垣厨师,以及“遂平家政”、“商水出租车”、“鄢陵花工”等,奋战在全国各地的不同战线上。

  同时,从“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从“三头并举”到“建设大郑州”,从“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到“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全省城镇进程不断提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经过几年的建设,这片昔日只能养鱼耕田的土地现如今成为一座“值得被写入教科书”的国际新城。2007年,另一颗明珠——郑州航空港区开启了高标准建设,并在2010年成功吸引了全球电子制造业巨头富士康项目签约入驻港区。同时,全省其他城市也相继规划建设新区和产业园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2006年4月,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发布,并正式进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同年11月,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标志——郑开大道正式通车,平均10分钟一班的郑开公交开通后,郑州开封之间的客流出现“井喷”——乘坐郑开公交的乘客日均突破万人。紧随“郑汴一体化”的步伐,郑许、郑洛、郑新等的一体化也不断加速,郑州大都市区的雏形正在形成。

  2012年至今

  新型城镇化起步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河南视察指导工作,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三起来”“三结合”,为河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先后出台了涉及土地流转、土地“三权”分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全省投入超过20亿元的财政资金,为超过95%以上的农户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让承包地有了新版的“身份证”,农民吃了“定心丸”。

  这一时期也是河南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标志着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月,郑州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围绕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逐步把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性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铁、公、机、海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中心。

  与此同时,2016年12月,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正式启动。全省106个中小城市探索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大文章,不断提升中小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

  过去,禹州和汝州都是离河而建,如今却是依河发展,河流形成了城市的轴线,让城市温润灵动起来。永城昔日的煤矿沉陷区变成碧波荡漾的日月湖,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一座城市一种文化,登封少林文化、夏邑长寿文化、禹州钧瓷文化等,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记忆。如今,在长葛城市的某一处窨井盖丢失了,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上报并在24小时之内派人处理,3天之内就能圆满解决,城市管理不仅更精细也更“智慧”。

  为了使更多农民放心进城落户,河南相继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居住证实施办法等改革举措,从承包地、宅基地、就业、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完善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大大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前瞻

  展望未来走向城乡一元融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极大地解放了农民被长期压抑的巨大生产潜力和致富热情,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不仅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更让全国人民告别了短缺的票据时代。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不断转移,既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支撑,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辛勤汗水和青春年华。

  从“盲流”到“农民工”再到“新市民”、从“商品粮”到“蓝印户口”再到居住证,四十年来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进城农民的称呼,也不仅仅是二元户籍制度的终结,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工农、城乡关系从二元对立到互动联动、协调一体再到一元融合的根本变化,是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坚冰的消融、高墙的倒塌、鸿沟的填平,更反映的是党和国家始终如一坚持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未来,需要我们继续破浪前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乡村更加美丽,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乡居民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相关链接

  农村改革启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1984年8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安阳市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交流城市建设与改革的经验,讨论修改《关于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城市改革作为中心任务,加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在全省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基础,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网络和新的城乡格局。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思路。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鼓励农民当城里人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从2000年起,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承包合同管理,防止进镇农民的耕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对进镇农户的宅基地,要适时置换出来,防止闲置浪费。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进镇人口的就业问题。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意见规定,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新型城镇化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该《规划》从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等做出具体部署。

  百城提质

  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3至5年努力,全省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县级城市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意见》开出了提高县级城市整体水平的“良方”,即六大重点任务,包括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开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王建国 易雪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