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城乡一体天地宽

2018-11-16 09:25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王屋镇愚公村村容村貌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奏响了新时代发展最强音。

  改革开放40年,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发展,从以工促农到共同繁荣,济源城乡发展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画卷。

  从“经济要翻番,关键抓住山”到“十八罗汉闹中原”,从“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到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从城乡统筹发展到产城全面融合,济源城乡发展淬炼出一道道最美风景。

  济源从来不缺乏精神,济源人民从来不缺乏干劲,正是有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接力传承,快干实干,才有了今天的“醉美济源”;正是有了城乡联袂,打破壁垒,济源才快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敢想敢干 城乡一体发展初尝甜头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势而为,方至高远。

  40年来,济源一路逐浪而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济源城乡就迎来崭新一幕。1979年春,济源相继开放承留、思礼、克井、梨林、轵城、坡头、王屋、邵原、下冶、李八庄、尚庄等13个集市,城乡市场如春潮涌动焕然一新。

  1987年,济源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的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

  这一年,济源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特别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呈现出以专业生产为特色的新格局。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经济,济源已构建出以工促农、以农促工、城乡一体发展的经济体系。当年,济源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近10亿元。

  在此后的10年间,济源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快车道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设,一直是济源的一张亮丽名片。

  1996年底,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城乡道路四通八达,路宽道阔,吸引全国多地市前来参观考察。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将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后,农村居民搭上发展的快车,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土里刨食”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当上了工人;思想落后、信息闭塞的贫困村民,走出了大山,汇入城镇,跃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原来单靠种植传统农产品的乡镇,联合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城乡经济蓬勃发展……

  在这期间,农民群众也自觉进行了产业转型调整。轵城形成了小麦和瓜果生产基地,与外地厂商合作建成了济源第一家方便面加工厂;梨林以棉纺厂为龙头,带动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和棉花生产;承留通过联产方式,建成了红果加工厂,稳定了本地果农的生产增收,还购进了其他乡镇的红果……

  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也为实现城乡一体发展作了注脚,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当下的产城融合,济源从来不缺发展奇迹。

  2003年,市委提出“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投资数亿元,引导工业企业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将工业迁出城区,项目集中到山区,打造产业集聚区,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形成了一条新型工业长廊,让许多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和创业。

  工业主导的济源,在随后的发展中,更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力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效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先试先行 农民尽享“市民待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济源农村与城镇同步发展,是济源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助推器。

  从2004年起,济源市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先后投资1亿元用于解决山区饮水问题。在此后的6年间,全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近20亿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2005年,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城乡一体化试点,济源鼎力而行。

  进入新世纪,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并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近20项“国字号”桂冠,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节节升高。城乡居民实现就业、教育、社保等“七个完善统一”。全市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实现“六位一体”,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济源在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

  2002年率先在全省免除山区中小学生杂费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书费;2005年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村低保;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医保全覆盖,率先在全省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敬老补贴;2008年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

  “有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到医院看病还能报销,花不了多少钱。”2011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看病报销一个标准。

  截至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深度整合,实现在各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

  “以前进趟城真不容易,现在公交车通到了村里,方便得很。”梨林镇南程村村民郭晓媛说,农闲时,坐公交到城里逛街、到商场购物,生活美着呢。

  自2012年来,济源着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通过6年来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革新,目前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客运网络。

  “十一五”期间,济源投向农村的资金超过20亿元。2012年,全市城乡差距已缩小到2.01∶1,逐步实现了城乡由“二元分割”向“一体统筹”的重大转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017年常住人口为7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05%。这一数据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同时意味着济源市的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

  城乡融合 开启发展新路径

  特殊的机制优势,快速的经济发展,注定济源在许多方面先行先试。

  2014年,济源成为河南省唯一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2015年,全国挑选2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济源市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试点。济源勇于创新,蹚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承留镇花石村因成功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而闻名遐迩。这个只有713口人、858亩耕地、1218亩山坡荒地的村庄,正经历的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这项改革盘活了农村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让“沉睡”的农村资产醒过来。

  花石村的实践,是济源市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如今,济源农村正散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济源城乡,城镇功能齐全、独具特色,农村环境整洁、生活舒适,农村与城市二元鸿沟逐渐弥合,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村里还有直饮水站,晚上7点村民们就在广场上跳舞、唱歌,农村生活和城里一个样。”轵城镇良安新村李荆花老人颇有感触地说。

  更加美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017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顺利获批,我市再次迎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并开始积极探索全域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同时,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承担着重要的试点、示范任务。

  “标准越高,责任越大。”市委书记张战伟强调,要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大格局,推动济源、洛阳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济源与山西晋城的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加快推进河南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城乡融合发展文章。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城乡建设没有休止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城乡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迸发出无穷活力,彰显着现代气息,呈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全省最年轻、最具活力的省辖市,济源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在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出重彩。

  编者手记

  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是济源最富特色的品牌。

  从1987年提出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的目标,到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到2014年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济源在城乡一体的道路上已躬耕30余年。

  从最初的雏形,到试点探索,再到全域推进,济源的城乡一体发展已进入提质上档的“深耕”期。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济源把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作为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历届党委、政府矢志不移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让济源这个特色品牌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

  如何让这一品牌擦得更亮,如何让更多群众共享高质量城乡一体发展成果?这需要73万愚公儿女众志成城、久久为功,持续提升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社会治理等一体化水平,努力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沿着城乡一体发展的道路,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济源任重道远,未来值得期待。

  (文/图 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岛 李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