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七旬老人与麦秆的世纪情缘 麦秆"画"出缤纷世界

2018-11-09 11:59:3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苗素兰在认真作麦秸画 图为资料图

作品展示

  济源网讯(济源晨报记者 商恒露)如果说每种职业都有它专属的色彩,那么淡淡的金黄,便是麦秆画的“代言色”。

  每到麦熟夏收时,便是农人最忙碌的时节,也是麦秆画的制作者苗素兰的收获季。在外人眼中,麦秆被弃如敝履,但在苗素兰看来,它们是作画的最佳材料。

  苗素兰是麦秆画的传承人,今年72岁。她和麦秆的因缘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从捡起第一根麦秆编制成戒指开始。昨天,济源晨报记者来到苗素兰的麦秆画世界,听她讲述与麦秆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

  麦秆情缘从编制第一枚“杂草”戒指开始

  喜鹊枝头鸣啼,蝴蝶翩翩起舞,两只白兔在树藤下追逐打闹……徜徉在苗素兰的麦秆画世界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惊讶,天地间的万种风情,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存在。

  说起与麦秆的缘分,苗素兰说,这要从少女时代开始,“那时,我们都喜欢用麦秆编个戒指,做个鸟笼,那是小时候最爱的游戏”。

  除了用麦秆制作小工艺品外,所有被别人扔到一边的“废物”,都被苗素兰发挥想象变成了另一番模样。缝补衣服遗留下来的布头,她会在上面绣上小花,或是做成荷包;写满字的废纸,她会剪成一些小动物;扔掉的牙膏盒,她会包装一下,做成盛放物品的盒子。

  连苗素兰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份“女孩家的心思”,构筑了她今天的麦秆画世界。

  如今,苗素兰的麦秆画作品包括花鸟、鱼虫、果蔬、风景、人物等,这些看得见的事物都被她转化成麦秆画,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把麦秆,一份构思 麦秆画由此而成

  一直以来,苗素兰都把麦秆画当成第二份事业。虽然用她的话说是“兴趣而已”,但她却以一颗事业心对待。

  在苗素兰家阳台的木桌上,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摞画纸,以及制作画作时遗留下来的羽毛、松针、花瓣等零“部件”,组成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这也是麦秆画诞生的地方。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从选择合适的麦秆开始,苗素兰需要截取每根麦秆中最有光泽的部分作为材料。然后,将挑好的麦秆用水浸泡软化后,再用刀子剖开、压平、晾晒。最后,根据作品对麦秆进行烙、染、剪等工序的加工处理。

  就这样,一根普通麦秆的变身之旅便开始了。纤细如麦芒的羽毛,色彩浓淡相宜、自然变幻。很难想象,这意境如国画的麦秆画,均由大大小小的麦秆粘连而成。

  大到远山青黛,小至羽毛 她的世界很大又很小

  认识苗素兰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心思很别致的人。作画用不到的麦秆,她会插到花瓶里,同样是件装饰品;家里的牛奶盒子、鸡蛋盒子,经她的双手一改造,就成了储物盒。

  就选择麦秆而言,苗素兰说,大麦秆色泽亮,小麦秆色彩丰富,野燕麦秆直、关节少,这些细微的差别,能营造出不同的意境。“麦秆最美的是它的光泽。选择合适的麦秆,配以烙、烫等技法,使颜色的明暗深浅不同,才能使画富有灵气。”

  在苗素兰的画作中,翎毛类动物大都是用数以百计、被剪成细丝状的麦秆粘连而成的。但当涉及到风景时,她又适时地“一剪而过”,给予留白。稀疏与稠密间,画中情态、韵味自然呈现。

  正如朋友评价:“她的世界很大,天地万物都能收放在尺大的画作间;她的世界又很小,小到鸟喙旁翘起的羽毛、蜿蜒交错的细小瓜蔓,都是体现自然情态的一笔。”

  后记

  东方·君悦“致敬经典 寻觅匠心”栏目推出以来,我们多次接到电话推荐麦秸画传承人苗素兰老人。很巧的是,对于苗素兰老人,济源晨报已做过不止3期的报道,即便报道过多次,可每一次拜访苗素兰老人,她对于麦秆画的那份赤诚与热爱始终如一。这一点,很让我们触动。于是,今天我们将苗素兰的报道再次刊登出来,邀请读者与我们再次去追寻和回味苗素兰老人的初心和匠心。

  当然,我们更相信,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像苗素兰老人一样的匠人,他们在默默传承和守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记得联系我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