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速度”转“质量”开启产业升级密码

2018-11-09 08:27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徐州,曾称“百里煤海”,是“靠资源、吃资源”的老工业基地。

  历经资源枯竭阵痛,徐州打响转型发展的“淮海战役”,全面扭转产业结构偏重局面,彻底摆脱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了由“黑”而“绿”的产业蝶变。

  许昌,既无优越资源禀赋,又不靠山临海,却因坚定的工业强市理念传承,坐实全省重要工业城市的定位。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许昌以“快半拍”的优势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如老树新枝般变身,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工业转型升级跑出了令人咋舌的“许昌速度”。

  同样因工而兴,同样以工业强市定位,甚至在产业结构上与二市也颇为相似,济源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成功突围?徐州、许昌的路径值得借鉴。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转型升级提速

  世间万事,唯变永恒。

  面对资源枯竭、结构偏重压力,徐州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从一煤独大走向产业多元,从高污染、高能耗走向智能集约。

  新发展理念一根针,穿起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千条线。徐州“找对路子、科学转型”,在“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指引下,以核心产业为主体,盘活存量资源,开发无形资源,煤炭产业由“粗”变“细”,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全面“智能”升级,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

  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考察选择了徐州,第一个考察点是徐工集团。是年,徐工集团的销售收入近千亿元,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六。

  走进徐工的车间,焊接、拼装作业的各类机器人,无不展示着智能化工厂的时代魅力。“世界第一吊”“神州第一挖”,国内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这些发展成果的背后,徐工常年保持着四五百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和每年超过销售收入6%的研发支出。

  新发展理念,是徐州的成功秘诀,也是许昌的实力内功。

  当徐州不断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求突破的同时,许昌也在传统产业中不断植入新技术、运用新模式、注入新动能。

  许昌确定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全面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进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高端发展,带领企业稳步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在持续创新中,许继集团建成7个研发中心,获得了1500多项专利,创造了20项“世界第一”、40项“中国第一”。以“智慧森源”为目标,森源集团把数字化工厂全面升级为智能化工厂,做强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在景色如画的芙蓉湖畔,许昌打造了全国首个“5G泛在小镇”,3年内有望直接产生百亿量级的经济效益,撬动千亿量级的产业体量。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指挥棒”。

  当前济源,“1+4+4”产业体系格局划定,产业转型升级大潮涌起,只有大刀阔斧、集中攻坚,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正如市委书记张战伟在考察后强调,要加大“三大改造”力度,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中高端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转型上下大功夫”。

  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寻找高质量发展定位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当今世界,生产要素流动重组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浏览许昌、徐州二市近日新闻,不禁为两市产业发展的国际视野赞叹。

  11月2日,许昌举行2018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题论坛。截至目前,许昌对德签订合作协议55个,落地项目16个,建成了全国第八个、全省第一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以对德合作为契机,许昌还进一步深化“许昌制造”和“德国工业4.0”对接,加快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中德(许昌)产业园建设。

  许昌与德国,虽然相隔万里,却越走越近。

  11月7日,徐州举行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全球20个国家500名嘉宾出席大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物流合作和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徐州通过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

  除此之外,两市还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动国际产业合作,用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自我发展。许昌积极推动“许昌制造”“走出去”,去年组织36家企业参加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一次达成合作协议26个、签订销售合同3.8亿美元。徐州积极破除“苏北意识”,积极融入被誉为“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淮海经济区,从更大的视野挖掘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大局运筹,企业大任担当。许昌的瑞贝卡集团,假发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黄河实业集团,争做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世界行业排名稳保第一。徐州的协鑫硅材料公司,引领全球光伏产业“高效”潮流,硅片产品满产满销,企业年营业收入轻松破百亿元。

  大视野催生大作为,大手笔做强大产业。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许昌将形成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徐州将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3个国内知名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力争达7500亿元。

  不同坐标,理念相通。格局之变,终将引来发展之变。随着国家和河南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发展的机遇必定越来越多,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充分准备,济源的产业发展也必将走上更加宽阔的舞台。

  在机制环境上全面发力推动工作务实开展

  徐州人常说:“剑不如人,剑法不能不如人!”

  为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徐州从机制入手,着力改革创新。他们再造政务流程,“不见面审批(服务)”覆盖率达99.5%,政务服务走在了江苏和全国前列;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考核体制、投融资体制等诸多改革创新,吸引了华为、大唐电信、微软等一批大型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进驻。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感慨,真正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是靠自己喊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而许昌,则通过放管服改革,做到了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河南省最少,经济发展、行政、法治、宜居宜业4项环境指数均居河南省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搭台者”和“清障手”作用,许昌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英才计划、企业上市培育行动计划、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9个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每年,许昌要确立近百项重大专项和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力求以专项突破打破转型瓶颈。

  破解许昌、徐州产业转型的“密码”,不能光看其光鲜的成绩表面,而要多看成绩背后的扎实工作实效。通过在许昌、徐州考察,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普遍认为,在发展方式、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必须奋起直追。

  市长石迎军指出,要学习许昌、徐州干工作,瞄准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集中精力干大事、干实事。要抓牢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真正把发展蓝图落到实处。要完善机制,牢固树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持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今年4月,我市召开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以此激发发展新活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对标许昌、徐州,在于以榜样为动力,审视自我,全面提升工作水平;须拉高标杆、主动作为,在工作中大展拳脚。如此方可谓“取真经为我用”。(记者 郑海波 苗慧玲)

  (原标题:“内学许昌 外学徐州 走好济源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之四——“速度”转“质量”开启产业升级密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