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退休教师变身"剪纸达人" 折描剪刻绘匠心

2018-11-08 15:23:46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中国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就有“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工匠精神,是一门手艺,是一种品质,是一份专注,是一份严谨,更是一种态度;匠心则是具有坚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目标不断的坚持。专注的目的是要将产品做到极致,而所谓极致也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永远行走在不满足现状、追求独具匠心的路上。 致敬匠心,寻找奇人。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注定永恒。从“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济渎庙的一砖一瓦,到“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王屋琴书的一吟一唱;从黄河岸边铿锵的“船工号子”到“老怀梆”抑扬顿挫的“沁河调”;从戏曲舞台上飞动的水袖到乡间剪纸艺人手中舞动的剪刀;从“木偶剧”到“皮影戏”,从“太极拳”到“舞龙狮”,从声声唢呐到阵阵战鼓,济源之源,王屋山下,一代又一代的愚公儿女,用“工匠精神”绽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胜境。每一个项目,每一种文化,都蕴含着中国精神的匠心文脉,律动着中华儿女对传统的敬意和继承。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和魂。致敬匠心,传承与守护中华文脉,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新时代,新征程,新形象,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更呼唤匠心传承。


薛龙奎在剪纸

  剪纸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尤其是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选择火红的吉祥图案张贴在窗户上,为新春增添喜气。今天,济源晨报记者为大家推荐一位剪纸达人——61岁的大峪二中退休教师薛龙奎。

  初冬的午后,阳光从窗外折射进来,照在那把游走在纸间的刻刀上,薛龙奎正低头拿着刻刀剪刻着一幅山水图。他时而快速雕刻,时而放慢速度精雕细琢,人物身上的花纹渐渐初显形状。只要拿起剪刀和红纸,薛龙奎那一双黝黑粗糙的手立马变成一双巧手,折叠剪纸、画图案、沿着纹路开剪、撑开图样,没过多长时间一幅剪纸作品便诞生了。

  自学剪纸15载 创作作品千余幅

  “构图、内涵、线条是作品的构成元素,如果作品涉及动物元素,那么,动物的眼神、动作是否充满灵气,显得尤为重要。”在薛龙奎看来,剪纸构图比剪的过程要复杂。

  薛龙奎从2003年开始学习剪纸,如今已坚持15年,经手作品有千余幅,光样数就有80余种,有十二生肖、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诗词配画、花草虫蝶、农耕情景等,其中仅蝴蝶就剪了12种造型。单看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谁能想到它们是出自一位毫无美术功底的老人手中?

  在和薛龙奎的交谈中,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剪纸前需要先画一个草图,像五角团花这种,用的是传统的折叠剪纸法。所谓折叠剪纸法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而十二生肖则用的是刻纸法,这是一种镂空艺术,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

  “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故事和内涵寓意。”薛龙奎说,“剪纸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赋予纸张生命力。把握了这点,多观摩网上的名家作品,勤于练习就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我就是全凭自学的。”

  传承老技艺 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

  热情好客的薛龙奎拿出工具箱现场演示起这奇妙的剪纸艺术,桌子上依次摆开的大小不一的十五六种刀具,令济源晨报记者又一次大开眼界。薛龙奎解释,厚的纸张需要用大剪刀用力剪,细微之处需要用小刻刀、小剪刀修剪,这些工具都是他根据实践经验亲手做的,在剪纸过程中发挥了大作用。

  “刚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剪纸有意思,没想到一剪就是这么多年。”薛龙奎一边说,手中的剪刀依然不停歇,点、线、面不断变化着,蝴蝶从他的手中飞出,鲜花在他的指间盛开。“他呀,时时刻刻都在剪纸,除了吃饭睡觉,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他的妻子笑着对我们说,而薛龙奎则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答说:“我就喜欢这一行呀!”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剪纸,也没有耐心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是由现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决定的,大家不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自发性地去做这些事情。”薛龙奎说,要想把剪纸剪得好、剪得妙,不仅要细心,还要有耐心和恒心。

  对于剪纸的传承,薛龙奎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宝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瑰宝。剪纸也是其中的一个,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剪纸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我想让更多的小孩、年轻人喜欢上剪纸,更希望一些年轻人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记者 王兴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