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轵城 > 正文

“我们在济源,挺好的”

2018-10-31 10:02:38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马欢) 寒露过后,天气渐冷。10月24日晚11点,夜深了,人静了。在轵城镇西轵城村街上的一家门窗行,昏暗的灯光下,店主王存财还在埋头写着,记录当日的工作,安排明日的工作。做完手头上的活儿,王存财心静下来了,想起了以前的日子。

  49岁的王存财是洛阳孟津人。20年前,王存财高中毕业后,就跟着别人到济源打工。王存财学的是木工手艺,前后在几个家具厂待过3年。

  “他前脚来济源打工,我后脚就跟过来了。”王存财的妻子闫巧芬告诉记者,那时他们夫妻已经有了大儿子,只好把孩子撇在孟津上学。来到济源,看到丈夫四处找活儿干,过得很不容易,她也坐不住了。她一边卖馍,一边加工蛋糕,来增加收入,分担家庭的压力。

  在打工的3年内,王存财发现济源是一个非常适合做生意的地方。“无论是济源人,还是济源政府,对外地人没有排斥和歧视。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在努力奋斗。”这让王存财下定决心在济源发展。在打工中,他不断学习,逐渐萌生了单干的想法。

  想干!但是,咋干?王存财虽手握一门木工手艺,但是手上没有足够资金,发展不知从何谈起。“不做就永远不知道前方的路咋样。”王存财狠狠心,决定单打独斗、另立门户。

  说干就干。2001年,王存财在轵城镇西轵城村街上开了一家门窗行,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一个老板。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闫巧芬说了很多。“刚开业,店里几乎没啥生意,为了找客源,我们和亲戚朋友天天轮流上大街发广告。”闫巧芬说,只要有一单生意,大家都拼全力去做。

  让闫巧芬记忆深刻的事情有很多。第一年冬天的一天,下着大雪,丈夫和亲戚回来的时候,头发都结了冰。还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丈夫和亲戚冒雨骑着三轮车外出干活。回家时,三轮车坏到半路。闫巧芬去送修理的工具时,看到丈夫和亲戚趴在雨中修理三轮车。“很多时候,他中午饭都不能吃,饥一顿饱一顿的,得赶工程。”闫巧芬心疼丈夫,但王存财觉得,“做不完活儿,当然不能回来吃饭。不管咋样,都要首先保证活儿的质量和进度。”

  慢慢地,店铺客源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生意好时,用人多达10个,每年光工资都开20多万。”闫巧芬笑着说,刚开始店面只租了两间房,现在租了10间房还不够用。现在,“大活儿干不完,小活儿不敢接”。

  “走到今天,还有啥成功秘诀?”记者问。

  夫妻俩对视一笑。“他就是能吃苦、爱学习。”闫巧芬说,丈夫学的是木工。时代变化快,门窗材质、做工等方面变化很快。他经常晚上不睡觉琢磨,还到外地门窗厂学习。每到市场上转,他的目光总是离不开门窗。现在,门、窗、阳台隔断、壁柜,他样样都会做,妻子跟着他耳濡目染也学会不少。“咱就是干这行的,不关注咋行?”王存财笑了笑接着说,“我的发展还与济源这块适合做生意的土地息息相关。”

  说起话来,王存财和闫巧芬的口音中夹杂着不少济源口音,很是顺溜。“济源的教育水平高。10年前,为了让大儿子来济源上学,我们就把户口落到了济源。现在,我和俩儿子都是济源人。”王存财自豪地说,这些年,他挣了一些钱,买了一辆车、2套房子。有了济源户口,又有了房子,一家人在济源生活得更加安心。

  每次孟津老家的亲戚朋友来电话,问起一家人在济源的生活,王存财和闫巧芬都会欣慰地说“我们在济源,挺好的”。“知足了!年轻的时候受那么多苦,谁能想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济源带给我的幸运!我们没有想过离开济源,以后就在济源养老了!”夫妻俩说起济源的山、水、人文景观,透露出由衷的喜欢。他们年近半百,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片热土上,未来他们也会像每一位济源人一样,继续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