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工业强市奏凯歌

2018-10-24 08:54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学慧

力帆新能源电动轿车生产车间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天一 李浩 文/图) 工业强则百业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于济源来说更是如此。

沿着砥砺奋进的成长轨迹,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济源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济源工业巨变40年。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傻大笨粗”向“高尖精细”的转变、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为济源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后劲、积蓄了能量。目前,济源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

济源过去靠工业发家,未来发展也必须靠工业支撑。工业强市是济源发展的根基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持之以恒做优工业经济。

做大做强,求质求效,工业主导势如虹;王屋为琴,济水为弦,工业强市奏凯歌!

既强市兴市,又富民惠民

济源选择了工业,工业成就了济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于豫西北一隅的小城济源,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资源禀赋下,从“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蹒跚起步,历经风雨坎坷,始终砥砺前行,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济源速度”“济源经验”,推动了济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强势崛起。

市委书记张战伟多次强调,“济源最大的优势是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现在的济源,济源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工业强市是济源发展的根基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持续做强做大做优工业经济”。

工业承载富强梦,一以贯之促发展。济源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豫光、济钢、万洋、金利、金马、恒通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华能、双汇、中煤科工、伊利、富士康、力帆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进驻济源,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中原特钢关重件、济钢高性能特殊棒材、力帆新能源汽车、美国江森自控汽车蓄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渐次建成投产……工业成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和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济源工业发展历程之艰辛、成果之丰硕,无需用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语调来表达,只用平实的数字即可证明:

——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55.1亿元,年均增速1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4亿元,年均增速18.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823.3亿元,年均增速21.1%;实现利税由1979年的22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48.1亿元,年均增速25.4%。

——目前,全市工业企业19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7家,上市企业4家;中国企业500强1家,中国制造业500强4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4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26家,进入“亿元俱乐部”企业190家。

工业强则经济强。济源工业,以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取得的成果,反哺和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造福玉川,惠泽百姓。

——工业发展,直接造福特定群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业企业是重要的就业平台。据统计,我市共有工业企业1942家,吸纳就业10万余人,人均年收入约6万元。工业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扶贫济困,回报社会。豫光集团20年来捐款捐物累计价值约2500万元。金马能源实施“金马慈善助学”行动,计划捐资1000万元,10年内资助500名困难家庭大学生。

——工业发展,间接惠泽全市人民。

工业在济源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水、电、气、暖、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保、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投入主要依靠财政,而财政资金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工业企业税收,工业企业是不折不扣的纳税大户。济源从一个“树高楼低、路宽人稀”的偏僻小城,发展到目前这样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宜居之城,并且各项社会保障事业走在全省前列,工业功不可没。

既发展“传统”,又培育“新兴”

工业发展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而时代发展也为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工业转型发展成为现实课题。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工业在人才、技术、装备、管理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市长石迎军所说,我市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强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和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了一批重大转型发展项目,涌现出一大批功勋卓著的企业家。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济源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继续“挑大梁”“当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势动能。

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我市工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转型。这就是新时代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总路径。

实际上,济源工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一直在进行中。立足工业强市,我市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双轮驱动”,加速转型,一手抓有色、钢铁、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从近80%调整为66%,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年年均增长接近20%。

以豫光集团、万洋集团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企业,将铅就地进行深加工,与国内知名的天能集团强强合作,开发生产出新一代蓄电池,既供应济源本土的力帆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也远销国内外;济源钢铁注重生产技术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了由普钢向优特钢、由中低档优特钢向中高端优特钢的跨越……大型骨干企业“老当益壮”,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延长链条等不断焕发新活力,继续发挥支撑作用。

清水源是我市年轻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2015年成功上市,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水处理化学品专业生产企业;艾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非制冷中外红外光电导探测器,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河南大学纳米材料济源中试基地,一个个高性能纳米科研项目正在通过孵化,从科研转变为应用产业……新兴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也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工业强市战略持续发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持,济源产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也取得一定成效,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去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产城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发展也承载了更高期待。济源工业转型发展,除了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重点产业攻坚带动、以有效投资支撑,还要以最优营商环境保障,真正让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凝聚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既创造金山银山,也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豫光集团各生产单位,处处干净整洁,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粗铅冶炼起步的豫光集团,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铅冶炼企业及全国最大的电解铅、白银生产基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最具济源特色的本土龙头企业,豫光集团长期以来在拉长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不懈实践,正是济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缩影。

济源作为一个重工业比重大、资源能源消耗多的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但没有恶化,反而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何以如此?靠的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靠的就是持续强化环保的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深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标改造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总量减排与保障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促转型、抓环保就是惠民生”。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环境污染管控及治理,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削减工业污染排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2015年,济源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承担起为全国同类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经验和科学示范的重任。今年,豫光锌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我市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环保优先、绿色发展才是工业企业发展的未来,从而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以环保投入的“舍”,换取正常生产的“得”。近年来,一批投入大、效果好的绿色化改造项目在重点企业纷纷上马,环保技术越来越先进、环保措施越来越高效。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方向,启动了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循环链,推动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让蓝天常有、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济源一直在努力。纵观济源工业经济数十年的发展,我市在优化工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步伐坚实,绿色发展的底色日益亮丽清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正向我们招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印记深深铭刻。辉煌成就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济源工业凯歌高奏,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的伟大征程中,工业仍将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我们相信,曾经推动愚公故里创造辉煌的济源工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奋勇向前,定会用新成就新辉煌推动实现中原更出彩济源出重彩!   

编者手记

翻开济源的成长史,工业是抹不去的荣光。工业对于济源,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城市发展和民生幸福扎牢根基、撑起绿荫。

回眸历史的长河,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五小工业”闻名全国,到进入21世纪“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本土企业加快改革和转型发展步伐,再到富士康、双汇、伊利、力帆等企业在济源落地生根……一路走来,济源工业留下璀璨的足迹。

阔步进入新时代,济源坚定不移把“工业强市”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拉长产业链条,壮大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做强做大做优工业经济,为产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动力。

改革开放再出发,济源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降低资源能耗,倡导绿色生产,推动济源工业驶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轨道,奋力谱写又富又美济源新征程中的“工业篇章”。

济源工业,未来可期;济源工业,大有可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