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太行山下的传奇

2018-10-23 08:00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郑海波 通讯员宗志霞)巍巍太行,千峰竞秀,物华天宝。

  仁者爱山。山恒立,绵延千里不言;蓄万物,胸藏万象不语。依傍太行精神、品德之山,济源煤业从一棵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65个年轮。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让它愈发坚韧挺拔。

  回首济源煤业的成长之路,就像聆听一部宏大的交响乐,跌宕起伏又激昂奋进,惊险处如针毡揉搓心灵,行稳时如巨轮劈波斩浪,恨不能放慢时光胶片,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去品味、去琢磨。

  有一种历史让人怦然心动

  回顾济源煤业的发展,董事长齐百红引用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说,这是风雨中战斗的65年。

  1953年10月23日,正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局,省政府批准在太行山下建设煤矿。182名农村汉子三块石头支个锅、搭起帐篷算个窝,在过去的废旧矿井上拉起井架,成立“河南省新乡专署济源煤矿”,建立了济源第一对国营矿井。荆筐、铁镐、老鳖灯,绳拽、肩扛、平车拉,是当时采煤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建设蒸蒸日上,煤矿产销两旺。1955年,原煤产量2.6万吨,但好景不长,好的产销局面被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打破,10个井筒同时采煤的疯狂,让科学开采大大受创。大跃进过后,济源煤矿进入第一个困难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巩固调整,济源煤矿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春天。主力任庄矿火力全开,改造后的2号井活力四射,原煤产量一举突破80万吨。矿上建起了学校、医院、机修厂,光食堂的窗口就有20多个;灯光球场一开赛,城里人都往矿上跑。

  1986年撤地建市后,焦作接管济源煤矿。矿党委确立了“以煤为主、多种经营、模拟法人”的新发展思路,企业相继建成水泥厂、磷肥厂、选煤厂、编织袋厂、运销公司等多个下属企业。然而,多种经营造成了管理的混乱。1996年9月1日,任庄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济源煤矿陷入发展的最低谷。

  1997年8月29日,在济源煤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年,济源归省直管,市委、市政府重组煤矿班子,齐百红临危受命,担任济源煤矿矿长。

  一边是棘手的矿难事故善后,一边是恢复生产的急迫。齐百红在大会上鼓舞士气:“只要全矿精神不倒,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一年起步、两年发展、三年振兴。”齐百红定下了快而有效的短期发展规划。经过三年奋战,企业扭亏为盈。其间,企业原煤产量每年以10万吨递增,工业产值也是成倍提升。

  进入21世纪,国企改制的浪潮席卷中原大地,济源煤矿勇当时代弄潮儿,于2002年3月29日成功改制,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此,太行山下多了一个机制更活、管理更严、发展更快的民营企业。企业上下换上了一身紫红色工装,高喊“建百年企业,创百年辉煌”的雄壮口号,踏上了昂扬奋进的新征程。

  有一种创新激发前行伟力

  新体制、新观念、新活力。

  新成立的济源煤业不断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求动力,以创新求卓越,以创新立品牌。

  早在改制之初,是否上综采的抉择就在企业内引发一场大讨论。动辄价值数千万元的综采设备,对正在起步的公司而言,究竟有多大回报率?齐百红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机械化是煤矿的根本出路,“煤越卖不出去,越要上综采”。

  综采不但上,而且还要普及。济源煤业最终的决定在全省都没有先例。在15万吨产量的小煤矿上综采,在顶板软、煤层软、底板软的“三软”煤层上综采,在全国也绝无仅有。“任性”的济源煤业一次次吃下技改的第一个螃蟹。

  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上了综采之后,原煤产量翻了三番。原来回采率不足三分之一的矿井,现在达到100%;原来需要留下大量煤柱,现在实现了资源最大利用。上了综采之后,矿井寿命提高了3倍,安全生产系数也全面提升,原来经常发生的小工伤日渐减少。

  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济源煤业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先后对巷道采用U型钢支护,增大巷道断面,提高安全系数;对井下排水泵房等场所实行无人值守自动控制,所有入井人员采用人员定位系统进行轨迹定位。皮带运输自动化和控制智能化也积极实施。

  科技的支撑,让济源煤业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与科技创新对应的还有管理的创新。公司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变过去承包制为目标责任制,对安全、质量、工程、成本进行了有效监管,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能;对财务、人事、供应、销售进行全面管控,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效率。

  全方位的改革,使公司运营成本全面降低,客户群不断扩大,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增长。

  有一种文化催人团结奋进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它凝聚力量、润物无声,在隐形中推动着企业发展。

  在齐百红眼里,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人。他认为,济源煤业能发展到今天,依靠的就是济源煤业骨子里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建矿开始,65年来从未磨灭。他把这种精神总结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心为本的诚信精神。

  在济源煤业建矿65周年征文大赛上,职工翟杰动情地回顾了一家三代传承济煤薪火的动人故事。爷爷是济煤的拓荒者,扛着红旗打矿井,见证了济煤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历程。父亲、母亲因煤结缘,把青春奉献给了矿山。如今,自己也在济煤担当重任。“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翟杰写出的是济煤人视企如家的情怀。

  文化的魅力在于传承,传承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在建矿60周年庆祝大会上,退休老职工们带着红花被请上舞台,接受大家的礼赞。他们不会忘记职工婚礼或家里有事时企业领导的上门慰问,不会忘记和董事长一起出差时住的10元旅馆,不会忘记董事长亲手煮的挂面,不会忘记揣着2000元跑湖南、湖北两省看望客户时遇到的尴尬。

  多年来,济源煤业一次次把业务骨干派到大学学习深造,提升理论、技术、管理水平。曾在煤炭专业院校培训的40余人,后来都当上了矿长、副矿长。今年2月,济煤大学正式成立,开启了济源市非公企业的先河,济源煤业的人才先行战略再次升华。

  人尽其用,打造复合型人才。济源煤业培养的人,人人都是“多面手”。以前井下上百人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十多人就能完成。被派到外地的矿工,会铆焊也会机械,懂高压电也懂低压电,皮带、水泵、吊车都会开,着实让人家高看得不得了。

  重情义讲诚信。无论再困难,公司永远不降低煤炭质量;无论行情再好,从不随意涨价。多年与客户结下的好交情,让公司很少外出跑业务,客户也以诚相待,所有货款做到年底不欠。

  公司重视文体活动,当年的文工团享誉全国,篮球队在全省多次夺冠。唢呐、戏曲、太极拳,从济源煤业走出的文艺、体育明流数不胜数。

  以文化为引领,以党建为基石。无论本地还是外埠,企业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全面实现组织、工作“两覆盖”,党政干部职务待遇方面做到同薪同酬,全面履行纪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职责,确保各项管理在正确轨道运行。今年公司党委又组织党员干部150余人分三批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找初心,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不断开拓党建工作新思路、不断释放党建工作新动力。突出工会作用,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之家。

  有一种未来寄托无限期许

  济源煤业的成长之路,是持续的转型发展之路。

  公司领导层始终认为,有限的煤资源并不能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中,济源煤业确定了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通过兼并重组、多元发展,在新疆建设吐鲁番金马煤矿,在西藏、青海建设铅锌冶炼厂,在陕西合资建设济鑫煤矿,在坡头建设无纺布厂,与恒通化工合资兴建联创化工,在小浪底北岸新区建设房地产项目,在玉川产业集聚区建设鲁泰能源……多年的积累,济源煤业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亿元总资产、多业争艳的集团航母。

  进入新时代,济源煤业同时迎来机遇和挑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煤炭行业被列为限产能的重点对象。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展开,也让煤炭质量成为严控对象。

  市委、市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济源煤业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公司下决心走一条清洁生产、绿色创新发展道路,在转型上真正迈出实质性步伐。

  扩建新建选煤生产线,增大清洁煤生产比例。公司在济源本地、陕西旬邑、新疆吐鲁番的洁净煤工程正在推进中。

  与此同时,济源煤业还传来一个好消息——公司主导煤炭产品因低灰、低硫、低氮、低氟、特低砷、低挥发分、低磷,高发热量、高灰熔融性,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优越性,更加符合精煤市场要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冶炼、电力、化工等行业。

  “煤炭行业能走多远,关键要看技术链能拉多长。”齐百红认为,只要不断实施技术革命,煤炭产品就会持续更新换代,济源煤业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在矿山迎来65华诞之际,10月23日河南济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一个集煤炭、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六大产业板块的集团化公司昂扬屹立在世人面前,揭开了济煤发展新的一页。我们有理由相信,英雄的济煤人、豪迈的济煤人一定能跨越“建百年企业、创百年辉煌”的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把公司建成最安全、最文明、最和谐、最让世人放心、最令人向往的企业”的伟大愿景!

  (原标题:太行山下的传奇——为河南省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矿65周年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