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宣化大街:印证城市变迁

2018-10-23 08:21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武迪) 街道,是城市的动脉。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代表性的道路,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郑州的德化街……这些街道与城市历史融为一体,是城市的中心和灵魂所在。

  宣化大街对于济源来说,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承载着济源人民的美好回忆,见证了济源的崛起与发展。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逛街,给我买了我心仪已久的篮球……”翻开自己1980年的日记,丁小丰的思绪被拉回少年时代。“1980年,我12岁,那时济源人说的逛街就是逛宣化大街。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化大街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新的繁华街道也不断涌现。”说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丁小丰感慨万分。

  20世纪70年代末,丁小丰一家来到济源生活,住在紧邻宣化大街的市委家属院。“曾经,济源被戏称为‘一条街,俩岗楼,三座破庙一群猴’。‘俩岗楼’指的就是百货大楼与工区楼,它们都坐落于当时济源最繁华、最核心的街道——宣化大街上。”丁小丰说,对许多人而言,宣化大街是条生活味十足的街。除了“俩岗楼”,文化馆、图书馆、灯光球场等文化休闲场所也在宣化大街附近,这条街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吃喝玩乐的所有需求。

  改革开放前后,济源人采购日常家居用品的主要购物场所仅限宣化大街周围,尤其是百货大楼,曾盛极一时。“百货大楼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柜台,顾客站在柜台外,售货员会根据顾客需求来推荐商品。”丁小丰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喜欢到百货大楼购物。他告诉记者,百货大楼里有五金家电、体育用品、文具、布匹等其他地方少有的物品,因此逛大楼成了当时年轻人心中时髦的象征。

  “在当时,除了大礼堂、百货大楼、工区楼等几处比较像样的建筑,宣化大街两旁多是参差不齐、规格不一的平房。”丁小丰回忆,改革开放前后,百姓生活枯燥乏味,工作之余的时间更是沉寂单调,“晚上6点以后,即使在宣化大街上,也见不到几个人,大家的业余生活除了闲聊看书读报,也就听听喇叭和收音机聊以解闷而已。”

  为了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1990年,济源第一个游园——源园紧靠宣化大街建设。“当时的源园不仅建有喷泉,还配备了济源第一个水冲式公厕,里面铺着瓷砖、安着洗手池,让不少济源人稀罕。”一说起源园,丁小丰记忆犹新。他回忆,源园的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孩子们滑滑梯,年轻人玩台球,老年人打太极……一到节假日,源园里就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发展个体经济,宣化大街两旁的各种商铺如雨后春笋迅速开满整条街。同时,市委、市政府也将宣化大街作为对外形象的窗口路段,对其快车道、人行道路灯以及沿街门店进行了升级改造。

  在宣化大街改造之初,部分商家改造热情不足,可以说是被“逼”着改造的。等改造完成后,门面升值,不少商家就叫着劲装潢门面,从早先的步森、罗蒙、海尔曼斯,到后来的雅戈尔、国际名店、亮点女人,可以说一家比一家气派、一家比一家上档次,整条大街的形象也有了质的提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宣化大街的不断升级发展,永辉超市、新天地步行街、建业服饰广场等商业场所鳞次栉比,各类餐饮、办公、娱乐场所也都选择汇聚于此,老牌商圈宣化大街摇身一变,成长为集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超市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持续散发着她独有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

  如今,伴随着时代变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济源城区不断扩容升级,新城区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一个个新商圈逐渐成熟,济源已从宣化大街“一枝独秀”演变到“春色满园”,从“一街”挑大梁的中心形式演变到多点布局、多业态共生的城市综合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