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百岁老人刘艳芳:洗得了床单,缝得了衣裳

2018-10-18 16:24:27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寿星小档案

  ◆姓名:刘艳芳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7日

  ◆长寿之道:顺其自然,失眠时不想事情找活干;勤洗澡,冬天仍在户外洗浴;以劳动代替锻炼身体,劳动量大;饮食简单、清淡,很少吃肉和鸡蛋;心态好,不在乎钱财,人际关系和谐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闫雅琴) 不拄拐杖不驼背,声音洪亮眼有神——衣着整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刘艳芳貌似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五龙口镇休昌村,刘艳芳再次刷新了记者对百岁老人的认知。

  “你们怎么跑这么远来看我了!我前半辈子可受苦了,当时哪能想到活到现在?现在国家对老人们真好啊!咱没给国家出力,现在老花国家的钱,这不合理啊!”刘艳芳老人说。

  “要论受苦受累,我得数第一”

  “你们遇到了好时候啊!不像我们,受了半辈子苦!我在我娘肚子里就受罪。生下我,我娘受罪我也受罪。”刘艳芳老人说。 刘艳芳出生在驻马店上蔡县。她的妈妈生了十来个孩子,活下来的有7个。“别的都在家好好的,就把我送人了。”刘艳芳说。记者问是不是因为孩子太多家里养活不了,她摇了摇手,不愿多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幼年的伤痛如今依然在。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家乡的土匪经常去老百姓家抢孩子:“我们那里叫起票。家里的大人怕起票的把我们带走,经常在我们正睡觉时把我们叫起来,带着我们跑到寨子里。当时,寨子周围有人站岗。我们一进去,寨子的大门就被锁上了。”

  7岁那年,刘艳芳被家人送给了温县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做浆洗生意,给人洗衣服、缝衣服、染布料。她从10多岁开始在店里帮大人洗衣服、缝衣服。

  “后来,日本人来了,四处都在打仗。打死的人太多了,护城河里的河水都成了红色的。女人们到处躲藏——日本兵可坏了,糟蹋人,到处找大姑娘。怕我被日本人带走,远远听见动静,知道日本人要来,老人们就赶紧把我藏在红薯窖里。等日本人走了,我才能出来见见太阳。我家人(丈夫)当时在店里当染工,老人们看他老实,就让我跟他了。以前结婚时,新娘子都是坐八抬大轿,而我是夜里找两个人抬出家门就算结婚了。没办法,躲灾呢。”刘艳芳老人说。

  结婚后,刘艳芳随丈夫逃到汝南靠给人洗衣服、染布、做小帽为生。辛辛苦苦站稳脚跟后,她和丈夫回济源接公公和小兄弟到汝南一起生活。刘艳芳说:“ 当时,外地人在那里直不起腰。‘中央军’抓壮丁,把我的小兄弟抓走了。后来,我的小兄弟偷偷跑了回来,在一家纸烟厂当学徒工。我的老公公生了一场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年,大小便失禁。我家人天一亮就得出去接活,我就守在家里一天几次给老公公接尿,翻过身来擦屎,帮他换洗衣服、被褥。我公公过世以后,我们背着他的遗体过黄河,人家却说死人不让上船。后来,我们把他放到箱子里,说背的是货,才回到了济源。回来时走了一路。那时,路边都是大深沟,沟里有好多饿死的人。那时正在闹蝗虫,庄稼都被吃完了,人们都没东西吃……过去过的是啥日子啊!要论受苦受累,我得数第一。”

  当代“嫂娘”,靠付出赢得尊重

  “她这一辈子可受苦了,幸亏她能吃苦。我们这一大家子过到现在,她付出最多,功劳最大!”刘艳芳老人的儿子李承功说。他口中的“这一大家子”,指的是父辈兄弟这个大家族。“我们的邻居说她可顾弟兄们呢。过去做鞋子,一做就是一大筐。我爹穿啥,我爹的兄弟们都穿啥。”

  “回到济源,就熬得差不多了,没那么乱了。刚回来还是没啥吃,因为虽然有7亩地,但地里不长粮食,长了好多刺叶菜。后来,我们去拾牲口粪给地上肥,又种上了庄稼。白天的活干不完,夜里还得推磨,因为人吃的、牲口吃的,都得靠人推磨推出来。

  “家里一堆汉子们。加上一个本家兄弟,一共弟兄6个,穿的都靠人手工做。以前,女人干这些活大都在夜里……那时候的人就像牲口一样,白天夜里都得干活儿。

  “我不会纺花,本家一个姐姐和我处得来,总是帮我纺花。我把家里的活儿安排好,就找人帮我做鞋,我自己也跟着做。”

  ……

  刘艳芳老人断断续续地回忆着往事。

  李承功说,他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二。后来,他的一个叔叔去当兵,一个叔叔去了广西,小叔一直跟着他们家过。“我小叔成家都是我妈一手操办的。他成家生了孩子,大家还在一起过了13年。我小叔有1个儿子、3个女儿 ,都是一过满月就被我妈抱过来。可以说,这4个孩子都是我妈养大的。夏天蚊子多,她就用扇子给娃们赶蚊子,一个挨一个把娃们哄睡着了自己才睡。我小叔家的大闺女出嫁时,是在我家出门的。侄子、侄女有病,她慌得夜里不睡觉,到处找医生。直到娃们病好一些,她才睡下。即使去温县看老人,她也要带个孩子去。”李承功说,“我的叔叔们都非常尊敬她,我五叔见我妈就叫‘嫂娘’。我们小一辈的人,更是没有不尊敬她的。”

  “我现在过得好全靠媳妇伺候得好,我们家也评上了‘五好家庭’。”刘艳芳老人说。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老人的儿媳妇程英悄悄告诉记者,李承功并非老人的亲生儿子。

  “她品行好,一道街的人没有不说她好的,我以前的家里人也愿意把我送给她。虽然我是四五岁时过继来的,但她对我要多亲有多亲,有什么好吃的都先让我吃,街坊邻居都叫我‘享福孩’。”李承功说。

  老人一辈子辗转各地,在济源落地生根,靠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

  长期失眠也长寿

  问起老人的养生之道,李承功说,刘艳芳老人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付出,没有时间顾自己,更不会养生。“她不锻炼身体,爱劳动,光知道干活,活动量很大。现在100多岁了,她还天天洗衣服、整理屋子——你们没看她的卧室有多整齐!要是没活干她就愁了,总说‘干点活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处’。真找不到活干时,她就给孙子、孙媳妇说‘把你们的衣服脱下来让我洗洗’。她的孙媳妇家里有洗衣机,不让她干活,但她趁孙子、孙媳妇上班,把他们的鞋子、衣服都找出来,洗干净,摆得整整齐齐的。她洗得真比洗衣机洗得干净,刚洗出来的白衣服跟新买的一样。我们家里不用的烂毛巾她也不让扔,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说不能擦脸了还能擦桌子。”李承功说。采访结束时,老人继续洗没洗完的毛巾,搓衣板响起“嚓嚓”的声音。“她力气可大呢,就这样的搓衣板,两年用坏一个!小孩子们说衣服穿不烂都要被她洗烂了。”李承功笑着说。

  老人的孙媳妇李芳说,奶奶虽然年过百岁了,但依然事事抢着做,每次吃完饭就抢着洗锅洗碗。“现在还是闲不下来。晚上我们都睡着了,她还一个人在院子里干活。她当老奶(曾祖母)时都90多岁了,重孙还是她看大的。”李芳说。“抱不动呀,我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刘艳芳老人在一旁听了笑着说。

  老人的儿媳妇程英说:“她从来不想自己,心里光有活。她的活也多——过去家里人口多,针线活儿多,她也不怕累。那么多人的衣服她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让孩子们出来一个个都整整齐齐的。她还恨活。2015年收秋时,看到那么多玉米堆在门外,她说要看玉米,却剥玉米皮剥了一整夜。第二天,我们真怕她累出病来。谁知道吃完早饭,她在椅子上坐了半个小时,又接着干起来。”程英说,自从她嫁过来,从没见老人午休过,“可能是一辈子操劳习惯了,她老是觉得活太多,生病了也不休息,只要不是难受得起不来。她现在这么大年纪了,被褥还是自己拆洗自己缝。我怕活重了,就在旁边给她搭把手。”

  “她自己不怕累,也不喜欢听别人喊累。她常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没有活也要找活干。”李承功说。

  “那是不瞌睡!现在觉少,睡不着!”刘艳芳老人说。原来,老人从10多年前就开始睡眠变少,每天夜里3点以后才能入睡。她对抗失眠的办法就是干活,尽量不想事情。

  老人爱干净,洗澡比较勤。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但她仍然坚持独自在院里洗澡。“冬天下过大雪,只要天一放晴,她就烧两盆水放在院子里关上门洗澡。她爱干净,大冬天洗个头也要脱了衣服,年轻人看着都觉得冷。”程英说。

  老人饮食简单、清淡,很少吃肉和鸡蛋。如果家里做捞面条炒的是肉菜,她就在面条里放点青菜放点盐;如果吃米饭炒的菜油大,她就简单用白糖拌米饭吃。偶尔吃肉,她多吃肥肉,很少吃瘦肉。老人平常有了小病不喜欢上医院,也不吃药。偶尔病得难受,到医院稍一治疗,老人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

  老人一辈子助人为乐。“她有一手好针线活儿,针脚细致得像缝纫机缝出来的。前些年,邻居经常找她缝补衣服。她和邻居们关系处得可好了,从来不吵架。她对人很热心,很多东西哪怕自己不用也会让别人用。她以前看那么多娃的时候,还帮邻居看孩子。大办钢铁时,一个邻居把孩子托付给她,一放就是个把月。她对孩子们可好了,有了好东西都会让他们吃。”李承功说。

  老人古道热肠,不管谁找上门都会尽力帮忙。李承功小时候,刘艳芳的一个上蔡老乡到济源落户,在老人家吃了一个月的饭。当时粮食紧张,但在老人的家里,哪怕大家一起喝菜汤,也要每个人都吃一样的饭。“后来,我妈帮那家人置办了锅碗瓢盆,直到他们能好好过日子了才放心。”李承功说。

  老人不串门,不说闲话,听到别人说家长里短就马上避开。

  老人现在还能穿针引线做细致的针线活。只见她端来一个针线筐,里面放着一个正在缝补的婴儿服。她戴上老花镜,麻利地穿好针,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粒纽扣缝好了。针线筐里的缠线板上,各种型号的针插得整整齐齐。


  内心光明,行为端正,多劳少虑,这样的人生值得尊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