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济源废矿坑生态"蝶变" 绿色发展变身"聚宝盆"

2018-10-16 08:20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杜婷婷 通讯员刘晓玲) 金秋十月,站在五龙口镇休昌村北坡从下往上望,处处树茂林密,生机盎然。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

近年,我市积极实施市区北部规划产业集聚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青山绿水,使废弃矿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美丽济源添了彩。

矿山开采 留下累累“伤疤”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大自然赋予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国营和民营矿山企业无序开采,采坑比比皆是,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山体破损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好好的青山,就是这样一片一片地变秃,一下雨就发生泥石流,还往下掉石头,非常不安全。”住在山脚下的村民回忆说。

如今,虽然矿山关闭,但废弃矿区内,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山体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高陡采石面形成的危岩体,无序堆放的废渣等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制约着玉川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矿山修复刻不容缓。2012年,在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市成功申报市区北部规划产业集聚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

该项目治理区面积10.96平方公里,申报资金4.3亿元,其中申请国家财政资金3.1亿元、地方财政匹配0.8亿元、企业匹配0.4亿元。

为确保治理活动有序进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投资办、玉川产业集聚区、克井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工程指挥部,明确了各单位的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准备验收;二期按照“既要保护成片林不受破坏,又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调整了设计方案,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40%;三期正在进行开工前附属物清理工作。

绿色发展 废矿坑变身“聚宝盆”

矿山治理,不只是将裸露的矿山披上绿装这么简单,而是要将其与生态建设、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实现“一石多鸟”效应。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治理与土地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对破损山体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林地,有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玉川产业集聚区“新城区”开发建设提供基础场地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实施后,将新增建设用地4800亩左右,恢复林地2000余亩,有效缓解用地紧张局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对旅游景观、林业科普、餐饮游艺、生态休闲一体综合开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矿山治理修复区,新建成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完成治理的土地已经吸引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豫光金铅、河口水电等企业落地。

矿山复绿,我市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促进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下一步,市国土资源局将重点抓好治理项目推进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二期、三期治理工程的实施,济源将迎来更美丽的蜕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卢多璋说。

(原标题:废弃矿山的生态“蝶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