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从书信到微信 让沟通零距离

2018-10-11 10:18文章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济源网讯(济源日报记者 孔晨)“饭做好了,回来吃饭吧。”10月9日中午12点,像往常一样,67岁的退休工人李善富又收到了老伴催他回家吃饭的微信信息。在老李家,有整整一箱他珍藏的信件,那是当年他和妻子联系的书信。当年他和妻子由于工作原因,相隔两地,主要借助书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

老李说,写信、寄信、等信、读信、回信,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那时,收到一封信是可以开心一整天的。“写信是那时候大多数人相互联系的唯一选择。向绿色的大邮筒寄出一封信,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才能到达。现在通过微信就能随时随地和家人朋友及时沟通,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回想起过去,老李感慨万千。

1981年,固定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当时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中才可能见到电话。一般老百姓要打电话,还得到邮电局的公用电话窗口排队。

到了90年代,BB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济水街道北街居委会的张强至今还珍藏着一部BB机。“腰上别个BB机,会让人有一种走在时代前列的感觉。”他说,自己参加工作后,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了这部能显示中文的BB机。出门在外,BB机一响,立马找公用电话打电话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一道景观。

几乎同时,“大哥大”移动电话也随即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因昂贵的价格,“大哥大”似乎只是成功人士的专属。“当时看着人家手里拿着‘大哥大’,心里挺羡慕,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一部。”张强回忆,没过几年,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紧接着,各式各样的手机开始出现,当年的“大哥大”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已不再是奢侈品。手机不断更新,从单色屏到彩色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让公用电话亭和固定电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网页聊天室和QQ等聊天软件让即时文字通信成为可能。

如今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微信、看新闻,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信。人们出门基本上不用带现金,点外卖、买电影票、转账付款,只要有手机,都能轻松实现。这样的变化,无论是做了半辈子邮递员的老李,还是一心追赶潮流的张强,在当初都是不敢想象的。

改革开放40年,通信工具的变化,让人们用低廉的成本,实现了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的巨大跨越;从书信到微信,让沟通实现零距离,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印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