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轵城 > 正文

"成功人士"返乡再创业 让狼岔村民坐家里数钱

2018-10-09 10:38:5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何岛

轵城镇战天洞村共有14个村民组,第13村民组就是狼岔自然村。

昔日最为“瓤差(方言,差、不行、不中用)”的狼岔,如今变了模样,令人刮目相看:新建了排灌站,全村500亩农田解决了“望天收”;安装了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夜生活;清理了长年堆放在路边的垃圾,村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个人——狼岔村民组长赵会军。

赵会军今年50岁,是土生土长的狼岔人,今年6月份担任村民组组长。短短100天里,他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村民心里暖暖的。

干过保险,搞过运输,做过房地产,别人眼中的赵会军已然是名“成功人士”,但他却执意重返家乡创业,跟黄土打起交道。“狼岔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不利用太可惜了。同时,利用资源、产业优势,我们正在打造济源最大的红薯粉、粉条加工基地,达产后不仅可为村民提供近30个工作岗位,还将进一步引导大伙种植产量更高、收益更好的红薯。以后啊,咱的红薯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产自销,老百姓就等着数钱吧!”赵会军说。

近段日子,济源晨报记者多次走访狼岔,对村民普遍拥戴的村民组长赵会军进行深入交谈,感悟了一位返乡创业领头羊的决心与斗志,感佩于一位扶贫攻坚带头人的精神与风采。

在各行各业中积累“财富”

“成功人士”决定返乡创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的经验积累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

赵会军的创业之路要从19岁算起,高中毕业的懵懂少年,踏入保险行业,一干就是10年。

没有什么行业天才,他是在一次次的碰壁中懂得了为人处世,学会了与客户有效进行沟通,也从一无所知的学生娃成长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社会人。就在事业稳定、吃喝不愁之时,赵会军的一个决定令同事大跌眼镜,“打算换个行业干干。”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人啊,一旦安逸下来,再想干事创业可就难了。”

怀着一颗年青人躁动不安的心,加之在保险行业积累的大量人脉关系,赵会军抓住机遇,于1997年搞起运输,2011年加盟房地产。一路下来几经坎坷,但也让赵会军从中获取不少利益,已然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然而,他探索前行的脚步并未停止。2012年,44岁的赵会军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返乡创业。

渠通了,路亮了,路边垃圾没有了

新组长上任后,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

返乡,就是回到家乡狼岔。小小自然村能有什么样的创业机会?赵会军的目的又是什么?

赵会军直言,狼岔是个好地方,三面环水,绿植茂盛,风景秀美,毗邻市区,是个短途游玩的好去处,这就需要有人去开发,让更多的人认可这块风水宝地。更主要的是,不少乡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过得并不如意,得想法子让大伙富起来、乐起来。

说干就干。两年时间,在政府的扶持下,狼岔六七十亩的荒沟被平整为耕地,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今年6月份,村组换届,赵会军在父老乡亲的拥戴下当选为狼岔村民组组长。短短数个月,村里的水渠修通了,还建了排灌站,受益田地500亩;安装了45盏路灯,亮化了居民区,这在战天洞也是头一家;路边的生活垃圾也被清理了,再也闻不到异味,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这一切的改变,均由赵会军一手抓起。工作中,他都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打造济源最大的

红薯粉、粉条加工基地

占地80余亩的“庞贝家庭农场”,也是赵会军一手打造的,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狼岔占地800余亩,有70多户人家,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幼病残。63岁的赵秋生在农场里干了四五年,每个月都有2000元钱的收入,他笑着说:“年龄大了,不能像年青人一样在外打拼,农场里干的也都是庄稼活,顺手,家里的农活也不耽搁。”像赵秋生一样在农场做“长工”的还有六七个人,农忙时得找20多个短工搭把手。

如果说建立家庭农场是“副业”的话,赵会军的“主业”则是打造济源最大的红薯粉、粉条加工基地。

他告诉济源晨报记者,经过前期考察得知,我市及周边地市对红薯粉和粉条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远远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做食品加工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大量优质的红薯从哪儿来?

这一点,赵会军胸有成竹:“战天洞及周边十多个村,处于丘陵地带,最适宜红薯生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的红薯是出了名的,甘甜可口。后来,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而红薯从种植到收获还停留在纯劳力手工阶段,费时费力,加上大量的红薯没有销售渠道,卖不出去,谁还乐意种?”

“红薯粉、粉条加工基地建成后,村民种的红薯有了销路,机械化种收也不成问题,就等着数钱吧。”赵会军自信地说。

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

村民种红薯,每亩或多挣700元

种上红薯,大伙收入会提高吗?

赵会军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亩地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不计劳力,还得支出化肥、种子、水费、收割费等约680元。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小麦、玉米能各收900斤左右,按一斤小麦1.1元、一斤玉米0.9元的市场价来算,减去680元支出,村民一年一亩地能收入1800元左右。

如果村民种红薯,一亩地一年需支出化肥、秧苗、机收费等约530元。红薯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按照0.5元收购,减去530元支出,村民一年一亩地能收入2470元左右,比前者一亩地要多挣近700元。

“这是一笔明白账,老百姓都算得清。”赵会军说,红薯粉、粉条加工基地投入生产后,可增加近30个就业岗位,只要身体健康有劳动力的人随时都能上岗。

这两年,赵会军想方设法引导村民种红薯,为即将建好的加工基地做准备。“会军有志向,是干实事儿的人,我们乐意跟着他干,踏实。”村民们说。

创业的起步阶段最艰辛,赵会军当然最明白。他常说,要想干成事,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我们狼岔人不懒,有了致富项目和创收渠道,两行一竖那就是“干”。“干”,人人能脱贫致富;“干”,户户能实现小康。(记者 李楠 文 李楠 原震宇 图)

(原标题:干过保险,搞过运输,做过房地产 为了狼岔不“瓤差” 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返乡再创业 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村民种红薯,“让老百姓坐在家里数钱”)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