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赵兴华:俯首耕耘 沃野生金

2018-09-26 08:32:02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赵兴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如今,玉川大地上沃野生金,硕果飘香,到处都是丰收景象。最近一段时间,王屋镇高山越夏番茄种植基地聚集了不少蔬菜采购商,他们来自郑州、洛阳、新乡等地。越夏番茄的畅销让不少种植户尝到了甜头。近年来,我市着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改变了山区传统种植模式,使山区群众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可观的收入让山区群众意识到这是一个“短平快”的脱贫致富项目,更激发了他们种植越夏番茄的积极性,就连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来种番茄了。目前,以王屋镇罗庄、柏木凹、麻庄等村为核心的高山越夏番茄种植粗具规模,全镇番茄种植面积达5000亩。

技术集成

助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罗庄村村民张长生今年60多岁,种了2亩番茄。张长生告诉记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繁重的体力活让他有些吃不消,于是这些年就在村内种植番茄。“今年的种植收入确实不错,每亩地收入都超过万元。”张长生说。像张长生一样,罗庄村从事番茄种植的农户有120户。露地越夏番茄多在夏末秋初上市,填补了蔬菜市场番茄短缺的空白,加之品种优、质量好,价格相对较高,使种植户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利润。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张会介绍,2012年罗庄村还是市级贫困村,但村里开始种植高山越夏番茄后,6年累计种植面积达800亩,年人均收入净增近1200元。

先进技术助推高山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王屋镇柏木凹村把蔬菜制种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在高山越夏番茄种植上更是先行一步。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介绍:“前年,我们先后到山西壶关、沁水等地学习先进的高山越夏番茄种植技术。当看到人家采用避雨栽培技术种植出来的番茄品相好、产量高时,我们也决定采用该技术,让高山越夏番茄的种植更科技化、标准化。”2017年上半年,柏木凹村新建80个标准化避雨栽培钢架大棚,并引进先进设备用于番茄种植。张树杰说:“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番茄的产量,还减少了打药量,减少了裂果现象,延长了番茄的上市期。这样,番茄也能卖个好价钱。”

记者在番茄种植基地看到,番茄地内悬挂有粘虫黄蓝板、太阳驱蚊灯、防虫网、昆虫干湿诱捕器等。村民董明礼说:“我们种植番茄用了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该技术不仅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还使番茄品相更好,卖出更好的价钱。”

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打破了山区“小麦+玉米”或“蔬菜制种+玉米”的种植模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现在,“蔬菜制种+高山越夏番茄”已经成为我市山区农作物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这些先进的种植技术主要得益于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负责人赵兴华和他的团队。  

赵兴华,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1992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市园艺工作站站长。他担任河南省园艺学会和食用菌协会理事、市蔬菜产业首席岗位专家、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职工技术能手。26年来,赵兴华始终不忘初心,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风雨无阻,燃烧青春,默默奉献。参加工作以来,赵兴华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三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省部级荣誉7项。今年4月份,赵兴华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献身农业科技,服务广大农民。在赵兴华的带领下,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人员积极创新“蔬菜制种+高山蔬菜”栽培模式,指导罗庄等村种植越夏露地番茄,推广病虫害“傻瓜式”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形成山区蔬菜集成栽培技术体系。

赵兴华说:“为了让农民通过标准化这种服务形式获得更多收益,下一步,我们将把订单农业旱地西红柿、小辣椒做大做强,争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带动更多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帮助他们早日奔小康。”

创新实践

搭建绿色兴农孵化平台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高山上、田野里、碧水畔,一幕幕丰收盛景正在玉川大地上演。行走在王屋山区,触摸金秋沃土的有力脉动,感受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辣椒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也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在市农牧局的引导下,广大农民积极种植小辣椒,使小辣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该产业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一环。

9月17日,赵兴华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专程参加了在商丘市柘城县举行的2018年全国第十三届辣椒产业大会。他们在产业大会上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还向与会客商推介济源种植辣椒的优势。王屋山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卫东介绍,他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服务等,大大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目前,他们在王屋、邵原、坡头、轵城等镇设置了交售站来回收辣椒。除了深加工,部分辣椒还被运至四川等地销售。

近年来,市农牧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组织参观、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等,引导山区农民种植西红柿、小辣椒等高山蔬菜2万余亩,其中新型经营主体签约订单辣椒5000余亩,并提供了“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等服务,解决了农户丰收后的销售问题。

作为此次外出学习的组织者,赵兴华说:“柘城县的辣椒种植规模达40万亩,辣椒销售已经辐射到国内外。我市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辣椒种植条件,种出来的辣椒品质好。这次外出学习,也是寻觅商机的好机会。来自商丘、成都等地的客商对我市种植的辣椒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意与我们开展合作。”

近年来,我市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探索建立了以“技术+产品+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赵兴华和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人员发挥技术资源优势,编印了《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3000册,并主持完成《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时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程传兴带领课题组考察了我市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智能果园及冬凌草道地中药材园区后说:“济源市的品质蔬菜与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为全省现代农业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承担了10个科研项目,其中《高效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得到省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他们申报的《丘陵山区越夏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应用》获得了济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他们还积极引进植物生长灯等装备,推广椰糠无土栽培、以虫治虫、棚内虫媒授粉等50项农业实用技术。这些年,他们申报发布了5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围绕“蓝天保卫战”,赵兴华和他的团队积极推广作物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技术。另外,他们还利用菌渣废料栽培蔬菜,探索低成本无土栽培技术;利用地热管循环水加热法,改进菇房温度控制系统,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提高食用菌的产量。

创客思维

传播“互联网+”新理念

提升科普手段,借力“互联网+农业”,开展好指尖服务。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不断升级,我市一些蔬菜种植户也开始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其中,王屋镇罗庄村的番茄种植户、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资销售商等组建了110人的微信交流群,群名为“王屋山西红柿致富圆梦群”。微信群建立后,种植户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可随时用手机拍下来,请教群内的技术人员。前几天,罗庄一位姓王的种植户发现自家的番茄裂果严重,就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群里。很快,就有技术人员给他发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对于园艺工作站的人员来说,每年的四五月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他们要组织种植户开展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在番茄育苗期间,他们每周至少进村两次,手把手教种植户育苗管理技术。种子选购、穴盘准备、基质挑选、水肥管理……他们随时给村民以技术指导。

赵兴华经常组织开展互联网专题知识培训,带领大家深入学习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以消除蔬菜种植人员的思维盲点。针对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缺陷等发展新业态背景,他们积极引导君源农场进行结构调整,融入“互联网+”理念。目前,该农场已成为全省首家采用O2O(线上线下)营销的现代农业企业,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站式供应。赵兴华团队积极学习“褚橙”“柳桃”等粉丝营销模式,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精致农业”的体验营销模式,引导大家适时举办“大葱节”“红果节”等活动。为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赵兴华积极成立蔬菜QQ群、微信群等,适时与农户在线上互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赵兴华的带领下,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编写了《蔬菜病虫害原色图谱》《农作物科学用药手册》及《当代园林树木育苗技术》等,遴选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他们撰写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方案50余篇,先后主持济源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济源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冬凌草产业发展规划等。

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赵兴华始终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都奉献在了服务全市三农工作中,在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努力奋斗、辛勤工作的足迹。赵兴华说:“今后,我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做一个朴实的基层农业科研工作者,继续将‘农业科技之种’撒向王屋山区的每一寸土地。”

(文/本报记者 郭跃军  图 /本报记者 李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