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济源匠人李张军:寻木之魂 传手之艺

2018-09-19 10:09:19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四平八稳的太师椅,乍一看没什么特点,细细品味却魅力无穷。它的线条平滑流畅,比例适度,颜色周正,没有多余的装饰。椅背上简单的浮雕,既委婉含蓄又古韵十足,让人一时间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这是仿古木匠李张军的杰作。“除了太师椅,八仙桌、酒柜、电视柜、屏风、宫灯、楼梯扶手等我也经常做。”李张军一边说,一边让记者看他手机上拍的成品图片。

木匠出身 刻苦学艺

木工工艺是一门古老的行业。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画线,然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将其制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李张军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了。“爷爷是自学成才。当时,家里的桌椅板凳,农田的劳动工具都是爷爷做的。听父亲说,爷爷那个时代,村里木匠很少。爷爷很喜欢捣鼓木头,经常看别人做木工活,回家后也照着做。后来,做的多了,爷爷自然就会了。”李张军说,父亲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后来,爷爷将手艺传给父亲,一方面是为了让他生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家族手艺传下去。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喜欢木工活时,55岁的李张军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我是听着锯声长大的。小时候,父亲做家具,我就站在旁边看,耳濡目染,慢慢就喜欢上做木工活了。”李张军回忆。19岁那年,李张军高中毕业,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开始学木工手艺。刚开始,他喜欢做些小玩具,尤其擅长做小手枪。为了让小手枪看起来更美观,李张军给枪身涂了油漆,还花心思在上面雕刻图案。虽然手法稚嫩,但他很开心。

开料、选料、开榫做卯以及组装等,无不体现着木匠的技艺。想要把木工活做好,就得下一番苦功夫。“我虽然从小看父亲做木工活,但毕竟没有实践过,一切还要从头学起。”李张军说。无论父亲安排什么,他都会努力去完成。家具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开料下料特别累,李张军的手经常被磨出泡。但为了学好手艺,他从不叫疼。“刨、凿、锯、削等工序中,拉锯是个力气活,非常枯燥,也是做木匠要练的一项基本功。1988年,市面上还没有电动锯,锯木头全是靠人力。每次父亲出去给人干活,我和弟弟就会跟着,帮父亲拉大锯。我们俩的力气小,把锯拉偏是常有的事,还累得腰酸腿疼,晚上躺在床上,浑身跟散了架似的。”李张军说,“这是学手艺的必经之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李张军回忆,在19岁至22岁期间,他干的所有活儿,父亲都不许他收钱。“一方面,我是个学徒,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挣钱;另一方面,我还有好多技艺没学会,父亲怕我做的木制品不合格,砸了招牌。”李张军说。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李张军终于出师了。他的木工技艺有了很大提高,锯拉的不偏不斜,桌椅板凳做得又快又好。“学徒期间,我哥帮街坊四邻做了不少活儿,坚决不收钱。这家板凳坏了,那家需要个小桌子,我哥都会去帮忙。”李张军的弟弟李发战说。因此,不管李张军家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招呼一声,乡亲们都会去帮忙。李张军表示,踏进木工这一行业,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管前方的路多难走,他都会坚持下去。

潜心钻研 参悟精髓

“爷爷研究古式家具,父亲研究现代家具,到我们这一代,又开始复古了。”李张军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购买家具厂生产的家具,一些老式木柜、木沙发因与装修风格不搭而被遗弃在角落,手工木匠的生存空间也遭受挤压,他们甚至陷入了失业的窘境。

2004年的一天,一位陌生人突然找到李张军,想请他做一些仿古家具。原来,这位陌生人是一家酒店的老板。他酷爱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但苦于找不到会做仿古家具的木匠,后来经人介绍才得知李张军会做,便去登门拜访。几年时间,李张军为这个酒店老板做了不少仿古家具。

“这位酒店老板收藏了不少老式家具,有的年代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可惜,有些家具已经受损。之前,他请了不少木匠进行修复,但老式家具的榫卯结构较为独特,很多木匠束手无策。”李张军说。“维修明清家具,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人看出有修复的痕迹。榫卯松动的,怎样在构件处加固?靠背破损、椅子脚发霉,如何用相同材质的木料修补?这都要讲究技巧。”李张军介绍。“为了让我做出更传统的家具,酒店老板亲自跑北京买了很多关于明清家具的书让我学习。”李张军说,这些书花了一千多块钱。当时,李张军一天的工资才40块钱,这笔费用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了。

榫卯,是老式家具的灵魂。老式家具未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近千年。为了解明清家具结构的精髓,让自己的木工技艺更精湛,李张军天一亮就起床读书,晚上仍坚持学习。“木工靠的是手工,需要去实践,只看书是不行的。如果不将家具拆开,很难观察其结构特点。给酒店老板维修老式家具,正好让我实践了一番。”李张军说。经酒店老板允许后,他将明清家具拆开,仔细研究其结构后,然后组装并修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李张军了解了古代工匠制造家具的方法,逐渐摸清了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艺。

精益求精 用心雕琢

仿古家具的结构很重要,但家具上的雕花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浅浮雕、深浮雕、镂雕……仿古家具的雕刻手法各种各样。龙、花、桃、人物……这些图案或写实,或夸张,记者被仿古家具上的精美图案所深深吸引。这些作品蕴含了李张军的智慧,展现了他精湛的木工技艺,更体现出他对木工工艺的热爱和坚守。

“现在技术先进了,有些雕刻可以依靠机器来完成,但一些复杂的雕刻只能靠手工来完成。”李张军说,比如人物的表情,只有手工雕刻才能赋予其“生命”。“这把太师椅上的花雕,从选图到完工,我花了整整四天时间。”李张军说。刚开始,他想刻个“寿”字,但又觉得有点老气,一时又想不出其他图案,便去翻阅雕刻花纹的书籍。“中间有个箭头,周围的线条像一团火,这个图案既有古代气息,又符合现代审美,我一下子被它给吸引了。”李张军说,雕刻做得好,能给仿古家具锦上添花。

“太师椅背是S形,雕刻时有一定难度,需要随着木板的走势来雕刻。雕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一旦刻错一刀,整张木板就废了,需要重新雕刻。”李张军说。图案定下来之后,他每天雕刻几个小时,眼睛眨都不敢眨,生怕刻错一刀。“记得有一次,哥哥把一个花形雕刻了一半,结果一不小心手抖,将线条刻歪了一点,虽然可以修复,但他仍坚持重新雕刻。我看着既心疼又敬畏。”李发战说,哥哥做事精益求精,每一个图案他都用心雕刻。李张军经常说,雕刻不仅要技艺精湛,更要注重细节。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废寝忘食、苦心钻研,才能学到榫卯结构的精髓;多少次的刀工叠加、一丝不苟,才能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李发战说,刻苦努力、精益求精不仅是他的工作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坚守匠心 不忘传承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李张军、李发战的双手都有残疾。“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十个木工九断指。以前的家具是榫卯结构,不用铁钉,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家具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伤到手指。比如,木匠在使用凿子时,要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砸。如果不小心砸偏了,就会砸住手。”李张军说,“以前,医学不发达,手指断了不能接。做木工活的工具也落后,做完一批活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效率很低。现在,工具种类更多了,有电刨、大锯条、剪切机等。锋利的工具使工期大大缩短,但在做工时,木匠更得注意安全。”

“您想过要放弃这一行吗?”记者问李张军。他坚定地回答:“从来没有想过。干一行,我就要爱一行。以前,我也做现代家具,现在基本不做了。我从小就受木工技艺的熏陶,长大后对仿古家具也有研究,深知榫卯结构的精妙,因此也更喜欢制作仿古家具。我越干越觉得这个传统技艺不能丢。如今,制作工艺简单的现代家具深受大家欢迎,而制作工艺复杂的仿古家具却备受冷落,掌握仿古家具制作工艺的木匠也非常少。因此,我想把仿古家具的榫卯工艺传承下去。”

三十多年来,李张军做出了很多精美的仿古家具,同时身体也落下了不可逆转的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信心要将这条路走下去。“2006年,我在酒店修复家具的时候,收了两个小徒弟。他们跟着我干了几年,现在已经出师了,只不过做的是现代家具,有点遗憾。”李张军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觉得当木匠太累,也不光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手艺人,真正的匠人,一定要能吃苦。

“我儿子从小就对木工工艺很感兴趣。目前,他还在上大学,学的是汽修专业。如果他毕业后想从事木工这个行业,我会支持他。现在我和哥哥一起做仿古家具,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李发战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他们不能墨守成规,应继续打磨技术,不断创新。

现在,年轻人成为购买家具的主力军。年轻人追求时尚,注重品味。李张军说,他会不断创新,将现代和古典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做出受年轻人欢迎的家具。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我会努力做出更多好家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李张军说。(文/记者 牛曦阳 图/记者 程子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