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思礼 > 正文

“垃圾问题”如何破解 分类处理或为良策 思礼镇作为试点正探索推进,或将逐步向全市推广

2018-06-21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有机垃圾二次分拣

有机垃圾处理现场

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有机垃圾处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此前,济源晨报三次调查了我市垃圾清运情况,调查的结果不尽人意——“垃圾围城”正“步步紧逼”。如何解“围”是我市当前面临的难题。

  昨日,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思礼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行。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被进行分类处理:有机垃圾统一运送至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制成农用有机肥,并再次无偿反馈给农户;无机垃圾同样经过处理,加工成建筑原料添加剂陶瓷灰。新的技术新的尝试,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呢?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

  投入试运行

  “塑料袋扔在蓝色垃圾桶里,果皮菜叶扔在绿色垃圾桶里。”昨日,思礼镇牛湾新村村民牛先生正在家打扫卫生。他并没有像往日那样,将收好的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桶里,而是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分别放入家门前的蓝、绿两色垃圾桶里。牛先生告诉济源晨报记者,蓝色垃圾桶放的是无机不可腐烂垃圾,绿色垃圾桶放的是有机可腐烂垃圾。

  据了解,思礼镇三河村、牛湾新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353户村民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全镇居民每日可产出约27吨的垃圾,以前都是统一运送到市垃圾填埋场,不仅运送麻烦,还为填埋场增加了不少负担。”思礼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项目经理连超举说,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思礼镇作为试点镇建设了我市首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连超举介绍,实施垃圾分类后,每天都会有收集员上门回收村民分类好的垃圾,并将其运送至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经过二次分拣后,工作人员再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进行分别处理。有机垃圾处理设备将有机垃圾进行粉碎、压榨、油水分离后输送进全封闭发酵仓,并加入微生物菌种。24小时后,这些有机垃圾便被制成了农用有机肥,再次无偿反馈给农户。无机垃圾处理设备则将无机垃圾投入低温磁化炉中,经过24小时加工后,被制成陶瓷灰。陶瓷灰可作为建筑原料添加剂,用于建筑领域。

  据悉,思礼镇将分批次引进垃圾处理设备6台,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各3台,设备到位并分类达标后,日均可处理15吨垃圾,而这些垃圾将可产生0.9吨的农用有机肥及不定量的陶瓷灰。

  垃圾资源化处置将在全市推广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在其他乡镇是否也能推广,垃圾围城的现象是否能随之解决?连超举说,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还是依靠已经超负荷运作的垃圾填埋场,而山区垃圾处理方式更为落后。他建议,首先要让全市环卫市场规范化、一体化,然后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根据区域特性,在一些集中区域建设小型生活垃圾处理站点,以此解决困扰山区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而对于以上问题,市住建局村镇科负责人吴向锋则认为,思礼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方式很好,但因投入资金较大,在全市推广,还需很大努力。“我们现在可以先从垃圾分类做起,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总量,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回收利用。”吴向锋说,我市将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这要求市民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济源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平原地带每天产生53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仅仅依靠垃圾填埋场并不能持续多久。为此,我市正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建成后,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1.9万吨,年发电量约8000万度。要想将山区垃圾真正实行“村处理、镇运输、市处理”的机制,还需资金扶持,如此一来才会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现象。

  (济源晨报记者 董慧敏 李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