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游宜乐 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访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玉
关注济源网微信
坚持城乡一体,加快转型提质,倾力打造独具济源特色风貌的宜居城市。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玉说,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既属于本地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外来游客。全域旅游作为全新定位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兼顾市民与游客需求。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建设宜居并宜游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住建局将坚持以全面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地上与地下、宜居与宜业“四个同步”,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原则,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融合推进城乡共建共享,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济源发展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围绕全域旅游谋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共享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联合、力量聚合”的发展思路,以全面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抓强中心城区建设,关键抓好民生保障,精心抓优城市品质。全年组织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58项,完成投资48.31亿元。
围绕全域旅游强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高效发展。我市将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休闲文化城市建设,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并考虑,统筹谋划,统筹推进。一是构建便捷畅通路网系统,重点实施新城区主次干道、老城区背街小巷和景观道路建设改造,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二是加快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第三水厂及配水管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封场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转存场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是打造生态绿色城市环境。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实施湨河绿带改造及驳岸立体绿化等4项公园绿地改造,打造珠龙河、蟒河、湨河各具特色的滨水绿带、文化绿廊。加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济水源生态修复工程和城区重点部位改造。城市新区、新建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成区10%以上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标准。以黑臭水体治理为载体,对蟒河、苇泉河、盘溪河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三级管控体系,大力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四是实施“厕所革命”工程。加大公厕建设改造力度,创新公厕管理模式,坚持建管并重,完善细节配套,推进“厕所革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到2018年年底新建改造公厕150座,城区内全部消灭“旱厕”,新建改建公厕全部执行二类以上标准,达到厕所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整洁卫生、群众满意的标准,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找厕难”“如厕难”等问题。
围绕全域旅游谋创新,加快城市转型提质步伐。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作用,市住建局紧紧围绕“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理念,统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城市升级、提质增效。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方面,市住建局深入挖掘“一山一水一精神”旅游品牌文化资源,充分发扬济水文化,利用水资源,通过研究水系联通、水源开辟、水质保护,解决好“水”的问题,实施济水西源、东源,济水源生态治理,做到城区泉水叮咚,一城山色。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以城市“双修”为手段,围绕功能完善、风貌提升,以游园、城市道路、公厕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民生项目。立足于串联济源历史文化,通过建筑、街区、小品、园艺等载体,彰显城镇特色风貌,加大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力度,形成特色小镇建设“济源经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户厕建设改造,打造田园乡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