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老农郑孟成助学帮扶20年 累计资助130余人
关注济源手机网
郑孟成和他帮扶过的学生
给受帮扶的学生发放物资
他叫郑孟成,今年60岁,是坡头镇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郑孟成凭借灵活的头脑,硬朗的身板,风里来雨里去奋斗拼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曾跑过运输,办过牛场,做过商贸,现在又搞林果树。在自己鼓起腰包的同时,20年不忘助学和帮扶困难学生,赢得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坡头镇初级中学曾聘他为校外辅导员,100多名被支助帮扶过的学生都亲切地称他叔叔伯伯。
济源四中现任校长王志明早年曾在坡头镇初级中学工作过,提起郑孟成,他有道不尽的感激,连连说:“老郑是个大好人,我从坡头初中到济源四中工作,他一路跟来帮扶困难学生,筹办体育基金,做的好事多得说不完。”
拿出积攒的10万元捐资建学校
2005年,坡头镇将原来的三所初中合并,经上级批准建一所高标准初中。在建校过程中,镇政府和学校选址规划筹资,克服种种困难,一步步推进,2007年建成招生。
建校时,郑孟成从校长那里得知建校遇到了困难。他回到家与老伴商量:“咱是靠党的好政策跑运输,包滩地,养牛致富,镇里正在建一所高标准的初中,我想为建校捐点钱你说中不中?”老伴一听就反对了:“这些年咱受了那么多苦,没黑没白扒明起早干,挣了几个钱,你就想捐给学校?”说着说着哭了。
郑孟成耐心劝道:“想开点,咱捐钱表表心意吧,建学校教育后代是大好事,好人会有好报。”经过一夜的开导,老孟终于做通了老伴的工作。第二天一大早,老孟就拿着家里的10万元钱送到了建校办公室,还一再向学校及镇领导表示,不要声张。
10万元解决了建校筹资的燃眉之急,学校建成后,镇政府为老孟颁发了捐资建校荣誉证。面对众人的夸赞,老孟朴实地说:“我是个农民,以后等我有力量了,再给学校帮点忙。”
20年中资助帮扶130多名家庭困难学生
郑孟成是靠自己奋斗打拼出来的。20年前在黄河滩上办养牛场时,他住在养牛场,曾三天三夜不合眼,他深知,困难的时候有个人帮扶是多么重要。
坡头镇初级中学落成以后,郑孟成闲暇之余爱去打打篮球。2008年春季的一天,郑孟成打完球和校长聊天时听到校长说,学校初一班里有五六个困难学生,家里拿不起生活费,还有一个女孩的父亲遭遇车祸,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只剩她和弟弟以及母亲孤儿寡母仨人,因上不起学,现在这个女孩正给班主任老师说计划退学。郑孟成听了后,当场对校长说:“那可不行,不能叫小女孩辍学,她们家有困难,我来帮助。”一句承诺,数年坚持。
郑孟成对这名女生的资助从初一坚持到大一,现在女孩已经是洛阳师范大三的学生了。说起郑孟成,女孩母亲满心感激:“俺真感谢孟成,是他资助俺闺女圆了上大学的梦,俺一家忘不了他的恩!”除了这名女孩外,郑孟成那一年还同时资助了7名初中学生,把他们3年的生活费用全部承担下来。
2009年,郑孟成听说马场村村民杜军家的女儿杜夏瑢上学困难,就亲自开车跑到马场村了解情况。看到杜军家生活确实困难,郑孟成当场保证:“让闺女好好上学,有困难我来帮,没有过不去的坎。”郑孟成的一句话感动得六尺男儿杜军直落泪。如今,杜军的女儿已经是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大二学生。
20年来,郑孟成资助的困难学生有130多人,资助费有30多万元。其中80%受资助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有不少还考上国内名牌大学。许多在校或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春节回来都要去看望郑孟成,亲切地叫他叔叔伯伯,这让郑孟成心里感到很欣慰。
为师生提供资助 用行动诠释大爱
坡头镇初级中学将郑孟成聘请为校外辅导员,热爱体育的郑孟成连续10年为学校购买体育器材,有篮球、乒乓球拍、排球、羽毛球拍等,仅买的篮球就能装一皮卡车。2006年,郑孟成发现老师学生冬天洗脸喝水困难后,他就从洛阳吉利商场分别给坡头镇第一小学和初中买来小锅炉、煤球,还雇来烧水工,为老师和学生们供应开水,这一做便是4年,直到学校条件好转。郑孟成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这些开支每年下来少说也得一万五千元,对此,郑孟成毫无怨言,他说:“能让他们喝上开水我就高兴。”
2012年起,郑孟成每年又拿出5000元在济源四中设体育基金,对优秀体育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献身体育事业。郑孟成总说,与学生们在一起,他感到年轻。有人富了是比阔气,比家产,比派头,而郑孟成富了想的是助学,帮扶困难学生。他说:“咱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没上过大学,高中也没念完。我支助他们啥也不图,就图将来个个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生在黄河边,喝着母亲河水长大,靠劳动致富,助学和帮扶困难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一颗大爱之心,为平安和谐社会展现了一个新时代新农民的高尚品格。 (王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