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越夏番茄助农增收
关注济源手机网
8月13日一早,王屋镇柏木凹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就来到高山越夏番茄基地,查看标准化避雨栽培钢架大棚里的番茄长势。他指着眼前的大棚向记者介绍,村里刚刚引进了“避雨栽培”新技术,新建了80个标准化避雨栽培钢架大棚,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这些高山越夏番茄上市后,每斤的价格将比普通番茄价格高出0.3元至0.5元。
又一场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正在王屋山区进行!
“‘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预防暴风雨灾害、病虫害,还可以降低棚内湿度。”市园艺工作站高级农艺师王旭东介绍,特别是到10月份以后,山区气温较低,将棚膜下放一圈可起到增温作用,从而延长一个月的生育期,提高番茄产量,增加菜农收入。
据了解,高山越夏番茄每年5月下旬育苗,6月下旬移栽,8月上旬上市,口感好、价格高,是山区群众增收项目之一。2010年,该村利用特有的地域优势和气候条件,巧打时间差,引导群众种植高山越夏番茄,亩均收益可达8000元。
随着高山越夏番茄种植技术的逐步成熟,群众种植积极性也日益高涨。2012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农户”蔬菜种植模式,走外接市场、内联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的工业化发展路子。同时,该村不断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增加蔬菜种植的技术投入,推广应用穴盘育苗、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蔬菜生产新技术,提高蔬菜生产质量。2014年全村高山越夏番茄种植面积超过200亩,2017年超过300亩,且全部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全村仅高山越夏番茄一项年均收益达200万元。目前,王屋镇已形成以罗庄、柏木凹、麻庄等村为核心的高山越夏番茄产业,种植面积达5000亩。
“蔬菜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依靠专业化的农民来实现。”谈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培训的方式、内容与农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高山越夏番茄种植走上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之路。(记者 张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