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专栏 > 济源两会 > 正文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让教育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2017-06-16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

  市人大代表张引玲: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在学龄前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强,学习速度最快。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市人大代表张引玲建议,我市应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张引玲说,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高。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学前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公办幼儿园偏少;民办幼儿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等。

  张引玲建议,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加大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多渠道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应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经费,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政府应把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让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保教费的收费标准,做好相关费用的减免工作。

  张引玲建议,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市乡镇和农村公办幼儿园中,只有极少部分在编教师的工资由财政解决,其他非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由幼儿园解决。乡镇、农村幼儿园教师,包括公办幼儿园非编教师配备普遍不足,教师待遇低,流动性非常大。比如克井镇,有适龄幼儿约2600名,公办幼儿园3所,公办专任教师10人(含行管人员),2014年和2015年共分配幼儿教师5名,占学前教育教师比例的2.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她建议,应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健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史方方)

  市政协委员许钰兰:

  解决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问题

  中小学生放学时间,家长却还没有下班。这个监管“空档期”成为很多家长(特别是双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头之患。近年来,很多校外托管机构应运而生,吸引不少家长的目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市政协委员许钰兰说,校外托管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大、从业者专业技能水平低、收费标准不一等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中小学生校内托管问题是教育部下决心要解决的十大问题之一,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近期,河南省教育厅也适时推出了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校内托管服务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校内托管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校内托管服务名义乱收费等。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许钰兰建议,将中小学生校内托管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校内托管服务主渠道的解决方案,鼓励广大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场地、资源、人员、管理等优势,积极探索实践,主动承担起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的责任;成立全市中小学生校内托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发改委牵头,财政、教育等成立联合工作组,对校内托管的学生人群、老师工作量进行调研考察,出台以家长自愿、托管费用家长和学校共担,以及市财政适当补贴的标准、政策、方案,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设立市财政校内托管服务专项经费,以增加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方式,对参与校内托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对提供校内托管服务的学校的设施设备增加必要的维修经费等,确保校内托管工作惠民有效。 (王志远)

  市政协委员代素珍:

  加强对校外托管机构的监管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大批民办教育培训和托管机构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压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6月13日,市政协委员代素珍说,目前,我市有托教机构120余家,多数设在居民楼中,面积狭小,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普遍存在机构证件不全,监督职责不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代素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成立管理组织,出台《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办法》,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性质、设立、管理与监督、变更与终止、违规处罚等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工商、公安、消防、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职责。

  “要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标准。”代素珍说,校外托管机构,应参照法律法规,按照审批程序和设置标准,到有关部门申请登记,并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的教育教学资格证等。

  “联合执法很有必要。”代素珍建议,可由市政府牵头,联合工商、公安消防、教育等部门,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教育资质、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督查,对一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依法查处或依法取缔。(张佩佩)

  市政协委员田伟才:

  加快普及优质高中教育

  4月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共同发布《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为此,我市要抢抓先机,及早谋划,整合普高教育资源,率先在全省普及优质高中教育。

  市政协委员田伟才介绍,目前,我市共有6所普通高中(5所公办,1所民办),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配置不太合理,满足不了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

  田伟才建议,一是优化布局,扩大优质资源,新建一所24轨制的高中,合并济源四中、济源五中、济源六中。这样,我市的普通高中将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这就实现了率先在我省普及优质高中教育的目标。二是完善济源高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扶持济源高级中学的发展,让其办学效益最大化。三是逐步均衡,形成优质竞争。我市可以借鉴新郑的做法(均衡三所高中师资力量、生源,增强竞争势头,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实现生源均衡,可以先让济源一中招收一定比例的成绩优异的学生,保证济源一中名校战略的实施,其余的学生,在三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之间均分生源,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竞争,最后逐步过渡到师资生源的全面均衡,从而推动济源高中教育的发展。 (王志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