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专栏 > 济源两会 > 正文

高标准探索转型发展经验 高质量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017-06-16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晨报责任编辑:

  今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式获批并全面启动建设,济源迎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济源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探索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转型发展新模式,打造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全国领先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工作实际,说体会,谈举措,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市人大代表王四战

  推进产城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突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人大代表王四战表示,全面启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作为全市三大产业集聚(开发)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有责任抓住机遇,大干快上,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王四战说,高新区将立足规划面积,进一步优化项目空间发展布局,利用有限的空间构建更高层面的发展平台,让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将强力培植主导产业,打造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中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大城建项目推进力度,重点推进综合服务区保障房、西交大康桥绿郡及半山春景、沁槐花园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配套项目建设,搞好“退二进三”;在全面改进老园区城市形象的同时,为产业搞好服务,为产业工人提供方便,让居民生活更美好;加快辖区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南北贯通完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同时,切实抓好辖区村(居)的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工作,重点推进辖区内村(居)的雨污分流、村容村貌改进等工作,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产城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市人大代表黄新哲

  提升交通支撑能力

  加速产城融合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百业欲兴,交通先行’,这些俗语都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市人大代表黄新哲在接受济源晨报记者采访时说。济源地处豫晋交界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市应进一步加快高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尤其是更高质量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这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争取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项目年内获得国家批复,加快济阳、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沿太行高速公路一期焦济段、南太行旅游公路、济洛快速通道,完成温邵线、卫柿线、邵吉线改建……政府工作报告里对今年的交通建设作了安排。

  作为我市公路部门负责人,黄新哲说,他们将加强济源与周边地区的公路快速衔接连通,增强济源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济源交通优势。在项目建设方面,争取济洛快速通道项目年内开工,并积极谋划济源至孟州快速通道项目;加快市域国、省、市主干道拓宽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围绕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规划,开工建设南太行旅游公路、小浪底北岸公路、郑坪至水洪池道路等项目;年内完成温邵线、卫柿线、邵吉线道路改建,有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市人大代表杨明

  建设清水河道

  整治生态环境

  “蟒河是济源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防洪排涝、调节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景观等作用,其保护和治理工作长期以来倍受百姓关注。”市人大代表杨明说。近年来,由于蟒河河底被破坏,河道失去生态调节功能,水质逐渐恶化。同时,因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蟒河两岸杂草丛生、生活垃圾成堆,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蟒河环境状况,将其建成贯穿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杨明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蟒河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针对完善河道管理养护体系出台相关文件,市财政落实专项经费,实现城区河道管理养护规范化、长效化。加快引入小浪底水资源,并在蟒河两岸实施亮化绿化工程,不断恢复蟒河的综合功能。

  市政协委员李佩军

  留住老城风貌

  传承城市文脉

  “一棵老树、一口旧井、一段旧墙,这些都是城市独有的记忆碎片,通过保护它们来传承城市文脉,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更有温度。”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副局长李佩军在接受济源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市的城市工作面临着老城区特色风貌渐失、城市文脉传承乏力、中心城区空闲地利用率低、城中村发展失序、市政道路老化失修、街巷支路不通不畅、老旧小区管理滞后、问题楼盘监管不严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此次两会,他提出了“微改造,重修补,提升老城”的提案。他认为,老城区要重视特色商业街区的改造建设,注重历史建筑及城市记忆碎片的保护;利用好存量土地和微改造,杜绝大拆大建,稳步推进城市更新;修补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特别是建设一批跨河景观式步行桥。通过拿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决和优化交通出行、城中村、旧城改造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

  “不大修大建,通过城市修补,给城市更多的空间,让它变得通透。”李佩军说,建设秀外慧中的精品宜居之城是市规划局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各条街道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城市的规划问题,并制定了改造计划,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提升城市整体布局,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通风透气的城市格局。(记者 郭跃军 见习记者 王琳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