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井:采煤造成土地"遍体鳞伤" 合力治理塌陷区换新颜
关注济源手机网
原标题:塌陷区“长”出新风景
风光旖旎的人工湖、长势喜人的核桃树……不少人难以想象这田园牧歌式的美景,竟然“长”在曾经是支离破碎的煤矿塌陷区。
时光倒流到2013年,记者脚下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还是废弃的煤矿塌陷地,成片的水洼散发着难闻的恶臭,星罗棋布的裂缝像陷阱一样藏在田野中。
“是政府的不懈治理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4月11日,玉川产业集聚区康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信虎感慨地说。
【昔日】
采煤造成土地“遍体鳞伤”
现在属于玉川产业集聚区的康村、南庄、大社,都曾属于克井镇。克井镇的地下曾经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黑金”,一度成为克井人引以为傲的致富来源,大大小小的煤矿在克井镇遍地开花。这些煤矿在支撑着克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地下采煤引发这个地区整体地面塌陷。”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工作人员惠勇告诉记者,这片约5平方公里的煤矿塌陷区曾经“遍体鳞伤”。据他们调查,因地面塌陷产生明显的塌陷坑有10个、明显的深地裂缝有82条,“伤痕累累”的土地让耕作、灌溉变得极为困难。
惠勇的话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证实。“煤矿塌陷区有沼泽,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有裂缝,不要说种地,连行走都困难;有成堆的乱石,根本无法正常搞农业生产。”王信虎说,群众也曾试着在这片土地上栽种杨树、核桃树、桃树等树木,但由于水、肥下渗严重,树木长势不佳。
【治理】
合力为塌陷土地“疗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地群众的心愿。“群众一直期盼着家门口的塌陷区能够重新种上庄稼、栽上树。”王信虎说。
民心所盼,势在必行。编制项目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申报……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玉川产业集聚区、克井镇马不停蹄地向前推动着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好消息终于传来:2011年10月13日,《河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地质环境项目经费的通知》,对该项目批准资金为8379.97万元。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市政府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林业局、市投资办、玉川产业集聚区、克井镇政府共同推进项目进度。2013年,克井煤矿塌陷区治理工作启动,成为我省最大的矿山治理项目。
塌陷区地形复杂,该如何治理呢?“我们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对塌陷区分而治之。”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李运生说,将5平方公里治理区分为3个大区(耕地恢复治理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人工湖治理区)、10个施工标段,主要工程内容为修路、植树、地裂缝治理、建设人工湖等。
该项目工程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通过对土地进行田、林、人工湖、渠和路的综合整治,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增强农用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和修复煤矿塌陷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今朝】
“受伤”土地旧貌换新颜
散发着恶臭的沼泽地已经被3个造型别致的人工湖取代,时不时有飞鸟从湖面掠过;曾经遍地石块的田地恢复了耕地功能,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地面塌陷较严重的一部分土地通过治理,种上了果木,变成了农业生态观光区……对比治理前满目疮痍的照片,这片土地的形态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这都是开展矿山治理带来的变化。”该项目监理朱洪生说。
“现在塌陷区是大变样——村民开始种地,环境也变美了,人工湖彻底建成后,这里完全就是个生态公园。”一名路过的村民喜笑颜开地说,环境变好了,发展就有希望了。
李运生说,通过对田、水、林的综合治理,这里形成了稳产的标准田,不但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农作物收成,而且增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通过项目实施,可增加耕地约630亩、经济林地约1920亩和人工湖约67.7亩,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为后期我市在该地区建立矿山森林公园、打造济源后花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市规划形成河口水库景区、蟒河口景区和“愚公渠”的南太行山旅游景点打下前站。
“现在,村民都时不时来治理区看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王信虎说,大伙看着美丽的人工湖、干净的水泥路、崭新的水渠和层层梯田,心里都在盘算着怎么把这好环境化作致富的好资源。(记者 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