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来了“省城人”——记坡头镇栗树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庞工
关注济源手机网
在坡头镇栗树沟村,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庞工,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
“庞书记给咱村里干了不少实事。村里的饮水管道就是他驻村后修的。”“不止饮水管道,村道路基、灌溉水池也是他来后才有的。”……村民们在村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2015年9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庞工到坡头镇栗树沟村出任第一书记。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庞工在栗树沟村干了多少实事,能让村民们交口称赞?他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近日,记者到栗树沟村进行采访。
基层党建:在外党员回村参会增多的“还巢现象”
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地基。基层党建工作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责任。
栗树沟村有24名党员,其中包括外出打工的党员和已经退休的老党员。如何发挥基层党员的积极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来促进发展,是摆在庞工案头的工作。
自打来到栗树沟村,庞工立马着手对村里党员进行了全面摸底,并每周召开支部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以“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和玉川先锋课堂为抓手,认真落实党建责任,不断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外出务工的党员,庞工经常与他们进行联系,并表达希望他们在允许的条件下回村参加党支部会议。而对于村里行动不便的退休老党员,庞工则定期上门和他们进行交流。经过狠抓责任落实,两年来,外出务工党员回村参加党员会的人数呈现逐渐上升态势。
作为党员,庞工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最近,我很多次夜里回来,看见庞书记屋里的灯还亮着,进去才知道,庞书记还在加班呢。”栗树沟党支部副书记王文周说,庞工的干劲儿让大家耳濡目染,推动了党支部的建设,党员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基础更牢固,进而不断推进村里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精准扶贫: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山村的“扶贫探索”
栗树沟村有680口人,但可耕种土地面积只有600多亩。也就是说,该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对于收入多数来源于土地的村民来说,耕地面积少则意味着收入微薄。
在栗树沟村,庞工体会到了条件的艰苦。夏天,蚊虫满山飞,稍一开窗,便飞到了屋子里;冬天,裸露在室外的水管被冻裂,即使没有冻裂,水也流不出来,要想取水,需先拿热水往水管上浇。
庞工深刻认识到,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栗树沟村的发展。两年来,庞工充分利用省、市、镇各种专项资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帮扶资金,社会各界人士捐助资金等,为村里铺设2000多米饮水管道,解决了50余人的吃水问题;修建1600米的灌溉水池,解决了30余户村民的浇地问题;完成1500米的乡道路基和900米的村道路基建设,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虽然改善了,但扶贫工作依然艰巨。在庞工心中,栗树沟村现有的8个贫困户是他的“心病”。
翟希明是村里8个贫困户之一。他的妻子和收养的儿子都是残疾人,现在一家人还住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窑洞内,平日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种地收入来维持。雪上加霜的是,翟希明收养的儿子由于没有户口,无法领取相应补助。得知情况后,庞工积极协调,为翟希明家办理了低保。记者采访时,庞工表示,他正在和民政等部门积极沟通,争取早日解决翟希明儿子的户口问题。
庞工不仅自己干,还发动同学、同事、朋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在庞工的协调下,两年来,该校来栗树沟村开展扶贫慰问100多次,提供慰问物资约5万元。在栗树沟村,逢年过节,人们都能看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人员来开展帮扶工作的场景。
乡村旅游:仰韶文化遗址上建设的“白狄古城”
在村西边山岭上的孔雀观赏园内,美丽的孔雀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孔雀观赏园外,滑草滑道正在建设中。根据相关规划,这将在“五一”期间正式开放。
据了解,近两年,栗树沟村致力于建设“白狄古城”景区,而孔雀观赏园就是“白狄古城”景区建设项目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济源市考古队在栗树沟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1986年11月,“栗树沟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栗树沟村,庞工认为,“栗树沟遗址”从文物保护和乡村旅游的角度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栗树沟村人均耕地少,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模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现状。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发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3月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庞工表示,栗树沟村将以景区项目建设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白狄古城”品牌,促进村域经济的发展。
“庞书记来到栗树沟村后,对‘白狄古城’景区项目大力支持,出计策、跑资金、抓项目、促协调,积极推动项目进展。”“白狄古城”项目总经理张作海说。
庞工的工作得到了坡头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认可。“庞工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立足村情民意,做了许多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栗树沟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以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坡头镇党委副书记成栋说。 (记者 李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