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全域旅游 > 正文

构建体育旅游生态链条

2016-12-28 00:00:00来源:中国旅游报责任编辑: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完成确定的目标,需从构建生态链条出发,以体育IP为核心,以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等为手段,以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区域合作、强化人才保障为支撑,构建完整的体育旅游体系
    随着“旅游+”和全域旅游理念的渗透,各种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与日俱增,行业融合呈加速推进之势。旅游与体育同为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融合性、互补性。体育为旅游提供丰富体验的重要内容,旅游为体育提供推广普及的重要平台。基于二者之上的“体育旅游”,不仅承担着展现民族自信、国际对外交流的国家战略诉求,也深度契合了现代人多元化需求以及健康生活理念的价值倾向。
    近日,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体育旅游这个新兴热门旅游业态推向前台。多项指标的提出,拉开了体育旅游蓬勃发展、纵深推进的大幕。
    体育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聚宝盆”,体育旅游围绕着它实现快速发展。在近日举办的亚洲体育营销论坛上,日本早稻田大学体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原田宗彦指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中产阶级人数正在增多,体育旅游市场每年有2%-3%的增长率。未来亚洲旅游人口中,将有10%的人是因为体育而选择出游。蚂蜂窝的一项统计也显示,2016年大众最感兴趣的15个旅游主题依次是自然、美食、购物、草原、动物、温泉、古镇、海岛、登山、赏花、潜水、星空、滑雪、人文历史、极限运动。其中,关于体育旅游的主题达4个。
    体育旅游大时代的到来,一直以来也是体育界的期盼和共识。体育消费市场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服务构成。我国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诉求是“降低体育用品实物的生产与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据统计,目前整个体育产业中,生产制造业或体育用品、装备行业,体育基础产业占比过高,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旅游在内的体育服务消费占比非常低。2014年,中美两国体育产品、体育赛事与体育服务消费比例分别为30∶10∶60和75∶10∶15,中国的体育服务消费短板明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体育旅游发展具备了深厚基础:一是体育产品丰富且呈现多元化,赛事旅游、体育表演、运动体验、体育实体景观以及体育旅游的聚集,使体育度假区、主题公园、露营地等越来越多。二是体育旅游场景多样化特点突出。一些融观赏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涌现,如世界顶级赛事观赛、粉丝经济、体育目的地朝圣等。三是旅游消费群体增量呈现加速化、年轻化、中产化、产品忠诚度高的趋势。
    尽管如此,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的体育旅游仍存在体育场地数量不足、政府投入不足、从业人口数量不足、体育赛事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体育和社会体育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体育旅游的社会功能还没有充分挖掘。未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完成《意见》确定的目标,需从构建生态链条的角度出发,以体育IP为核心,以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等为手段,以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区域合作、强化人才保障为支撑,构建完整的包含产品、服务、管理等各要素和环节的体育旅游体系。
    首先,以体育IP为核心。体育旅游概念的内涵关键看其“体育”属性——体育提供核心资源、旅游带来市场。体育IP是指可以独立拥有商业权利的体育型主体,包括机构组织、体育团队、运动员等。没有体育IP这个本质,体育旅游就没有发展方向。因此,如何设计一个相对体验比较丰富的产品模型,是体育旅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旅游企业既要吸取体育、旅游单项产业发展之所长,又要秉承融合、差异化发展思路,结合消费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突出体育旅游产品个性化、参与化;突出健康与时尚的属性,打造能够引起消费者遐想和共鸣的产品。
    其次,以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等为手段。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层面看,一方面,加强体育旅游与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医疗旅游、节庆旅游、民俗旅游的横向融合,促进各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聚集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信息通信、金融服务等在内的系列产业,形成聚合优势。从“互联网+”的工具层面看,“互联网+”倒逼体育旅游在创新驱动与发展路径上要有新的突破。通过“互联网+体育旅游”挖掘消费新热点、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使游客进行网上旅游项目选择、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购买等,并借助互联网方式实现个性化服务、精准化营销,缩短产品与游客的购买距离。
    再次,要做好服务体系、区域合作和人才保障等支撑工作。一是完善提升服务体系预见性与设计能力。如更好地促成体育旅游服务供需间的资源、能力匹配,提高平台服务效率和信息化程度;加强体育旅游产品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从体育旅游安全预警、旅游保险、旅游救援、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构建体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开发。借鉴《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合作纲要》经验,在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趋同、地理位置临近的地区,实现共同编制体育旅游区域发展规划,建立重大项目库;共同培育旅游市场,组织区域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评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共同打造区域体育旅游品牌;共同宣传营销等。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跨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当前,中国需要跨界的体育旅游人才,这些人既需要懂体育旅游,也要懂运营;既要懂实操,更要有思想、情怀。需要有更多体育旅游类的教研机构涌现出来,承担起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