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做客济源日报社全媒体新闻会客厅。 记者 李浩 见习记者 程子明 摄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我市2009年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医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医保一体化、基本药物制度、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在取得显著成绩、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日益凸显。我市“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邀走进济源日报社全媒体新闻会客厅,就医改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公立医院应充分体现公益特性
“‘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近200亿元,其中医疗卫生事业受益匪浅。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市中医院迁建、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健康城等项目建设以及镇级卫生院、农村卫生室的迁建扩建改造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人大代表杨瑞霞说。
杨瑞霞介绍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这些年,我市先后在公立医院推行了“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药品零差率销售模式等,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特性。
“以感冒输液为例,在公立医院花的钱可能还没有在私人诊所花的钱多。”市政协委员郝巧能说,根据我市新农合规定,家庭账户里的钱不仅可以在村卫生所、镇级卫生院使用,而且可以在市直医院直接使用。家庭账户里的钱用完后,门诊看病还可以享受60%的报销比例。这对群众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政协委员潘大军认为,我市要在11家镇级卫生院建立中医医联体,离不开龙头引领。“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了中医院搬迁改建,目前正在推进中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希望进一步提升中医院的软硬件水平,发挥其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让更多百姓享受更好的中医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落实分级诊疗让群众就近看病
“我市每年外出转诊的病人很多,以肿瘤患者为例,每年外出转诊有4000余人次。其实外出看病对患者来说,不但报销比例低,而且自费项目多,负担很重。但为什么患者愿意多花钱出去看病?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本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市政协委员袁宏森说。他呼吁通过政府主导,引进人才、技术,解决外出转诊率高的问题。
对于分级诊疗,市政协委员李俊玲有话说。“我认为建立医联体的方式就很好。比如,市级医院跟郑州、北京的医院结成医联体,郑州、北京的医学专家定期为咱们讲课指导。市级医院跟镇级卫生院结成医联体,咱们的医生也可以通过讲课、查房、手术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李俊玲说,如今各镇级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显著改善,如果相关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那么,“小病不用出镇,确需转诊的再向上级医院转”的就医模式就不难实现。
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障能力
来自下冶镇关窑村的市人大代表连德全说,医改实行这几年,大多数基层群众敢看病了,也看得起病了。群众有个头疼脑热,到村卫生所买药都是实报实销;家里有慢性病病人的,还可以办个慢性病卡,长年吃药都能报销。老百姓很满意。
不过,随着医改深入,连德全也有了一些新想法。连德全住在山区,交通不便。近段时间,村里因摔伤、骨折住院的就有七八个。但由于这些非自然疾病的报销比例很小,群众感觉负担较重。他希望进一步扩大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
“我市新农合保障能力一直在提高,目前在全国全省来说也处于较高水平。”郝巧能委员说。就筹资水平来说,我市新农合从2003年成立到现在,已从原来的每人每年30元增加到2016年的每人每年540元。就报销比例来说,我市新农合报销比例已由最初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六七十。特别是镇级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5%,这是目前河南省最高的比例。原来只能在村卫生所和镇级卫生院使用的家庭账户,今年起也能在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市直医疗机构使用。这个政策老百姓非常欢迎。
市政协委员田东亚说,为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切实方便群众,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参保机制。目前,由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建成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覆盖了我市70余万人口。
深化医改的关键还是人才
“过去,民营医院最愁的是人才。现在,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提出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这对民营医院来说真是个福音。”市政协委员张会云如是说。尽管如此,由于门诊量大幅增加,总的来说医护人员仍然十分紧张。
“今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一方面需要尽快提高妇幼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对产科儿科医生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政协委员陈小利说。她建议,加大对产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的培训培养,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全面深化医改,必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群众信任的人才队伍。”杨瑞霞代表说,相对于硬件设施来说,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她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探索破解优秀医护人才“下不来、留不住”难题的方法和路径,避免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