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八旬老人十年辛苦“留”乡愁

2016-02-26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一部颇具乡土特色、编校规范、装帧考究的《五指河崛起》,竟然出自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之手。2月18日,记者来到承留镇山坪村李和正家中,探访他编写《五指河崛起》的来龙去脉。
    下定决心编写《五指河崛起》
    五指河位于太行、王屋二山之间,先秦时期称“石钟河”,唐后几个朝代称“神仙圣府河”,之后改名为五指河。当地村民介绍,沿线的玉皇庙村、山坪村、张河村原为一个大村,后来分为3个村庄。
    81岁的李和正老人,精神矍铄。说起编写《五指河崛起》,他的兴致很高。他告诉记者,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早年在村里从事教育工作,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年轻人进城务工或买房,对村里深厚的历史底蕴知之甚少。留在村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能讲述五指河历史的人已不多了。想到这些,李和正再也坐不住了,下决心在有生之年将家乡历史编写成一部书,不仅让后人记住乡愁,而且让外界能够了解五指河沿线村庄的历史渊源。
    耗时10年6易其稿,完成7万字作品
    编写《五指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和正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老人坦言,搜集资料的过程是最费功夫的。他经常带着一部相机、一个手提包(包里装着笔记本、钢笔),翻山越岭,走访周边群众,寻找相关资料。只要打听到哪里有线索,不管山高路远,他都想方设法赶过去。一位村民说:“山路难走,无论上山还是下山只能靠步行。我经常看到他一早出门,直到天黑才回来。”
    10年来,李和正白天走访知情人士,晚上在简陋的老宅中伏案笔耕。由于不会使用电脑,他只能用钢笔或毛笔将初稿写在纸上,然后让孙辈们帮助打印。他对打印稿进行校对、修改后,再让孙辈们重新打印。如此反复多次,才算基本定稿。到撰写完成的时候,30多本手稿摞起来就达1米厚。就这样6易其稿,7万字的《五指河崛起》终于付梓成书。“我曾经用坏30多支笔、10副老花镜,走访过沿线的百余名群众。虽然很辛苦,但是感觉很值得。”李和正说。
    让子孙后代不忘乡土、记住乡愁
    翻开《五指河崛起》,记者看到了一部涉及革命历史、民风民俗、文物古迹、传说故事、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医疗卫生、宗族姓氏内容的志书。不少村民读后认为,这部志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身边的地、事、人,很接地气,可让子孙后代不忘乡土,记住乡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李和正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重要事件、民俗历史等可能会被人们逐渐遗忘。他在编修《五指河崛起》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可以达到长期保存、传承后人的目的。“《五指河崛起》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是五指河沿线3个村庄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这部书可以见证时代的发展和村庄的沧桑巨变。”张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建设对《五指河崛起》的评价颇高。
    “李和正不仅是一名文化工作者,更是一位精神家园守望者。”张河村村委会主任牛学军告诉记者,这部志书不仅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五指河沿线开发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我们正在积极筹备生态旅游开发,力争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体验、学习于一体的避暑胜地,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张河、体悟乡情、传承文化。”牛学军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