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玉泉 > 正文

带领大伙走正路—— 记玉泉街道陆家岭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分良

2014-09-01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刘分良(中)在为种植户讲解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苗秋闹 摄

刘分良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苗秋闹 摄

    他,是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26年间,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寻富路,使居委会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00余元增加到2013年的14132元,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他,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36年来,牢记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党员立标杆,为群众做榜样,成为干部群众心中的领头雁。

    他,就是陆家岭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分良。

    寻 路

    “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部不是一个好干部。不管在山区还是平原,咱得带领群众寻路子、赚‘票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刘分良说。

    24岁当支书,他立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陆家岭,曾是王屋山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1976年,高中毕业的刘分良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在村里当民办教师,要么到部队当兵。而刘分良更渴望走出大山,闯一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

    部队是座大熔炉,百炼定能成好钢。刘分良1976年冬天到部队,第二年就当上副班长,第三年升任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0年,刘分良转业回到生他养他的深山沟。几年部队磨练,小伙子眼界更宽了,思想觉悟更高了,加上当时山区少有的高中学历,转业第二年,刘分良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陆家岭,除了少数“水浇地”,多数都是“望天收”。村民形容是“料礓石头,地薄石厚,井深百丈,耕作费工,吃水如油,点滴如命”“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 。

    缺水、缺粮、缺钱,陆家岭人生活艰难,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刘分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下决心,一定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1981年,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刘分良带领干部群众打水窖、引山泉。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昼夜,凿石挖沟。经过两年奋战,开挖水窖200余个,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通过打水窖一事,群众对刘分良更加信任。年轻人夸他有头脑,年长者竖起大拇指:“这娃能干事!”

    1986年,刘分良又带领群众搞荒山绿化,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在村子周围的荒山上栽下了4万多棵柿树、槐树。昔日的荒山秃岭,渐渐变得郁郁葱葱。

    1987年,陆家岭群众还没有用上电,家家户户离不开煤油灯。刘分良一趟趟跑乡政府、跑供电部门,协调架设电线。

    工程终于动工了。刘分良二话不说,带头上了工地。

    “几百斤重的电线杆子,分良和十几个年轻人一弓腰一蹬腿,‘呼嗨’一声,抬起就走。”村民陆西生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脚上划破了口子,他一声不吭;肩头磨出了血,他不管不顾;手指被石头砸伤肿得像胡萝卜,他咬紧牙关照样干。一个冬天下来,他带领村民栽下了几十根电线杆。

    刘分良还带领大伙拓宽道路,平整土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初,陆家岭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钱,有的还将窑洞进行了翻新,周围交兑、井沟等村群众羡慕得不得了。

    年轻的刘分良成了陆家岭群众的“主心骨”。凡事拿不定主意,大伙儿喜欢跟他唠唠;村两委决定干的事,群众更是一呼百应。1987年,刘分良当选为济源县第五届党代会代表;1988年,他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1992年,他又当选为济源市第七届党代会代表。

    探索民主治村,让群众当家做主

    1993年,刘分良被抽调到大峪乡政府工作,这一去就是7年。

    由于小浪底水库建设,1996年,陆家岭整体搬迁到市区东北部。由于移民搬迁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群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有人上访,有人闹事,班子无力,人心涣散。

    此时的刘分良,虽然身在大峪乡政府,心却一直牵挂着陆家岭。村里的混乱局面让他揪心,作为陆家岭的一分子,他不能坐视不管。2000年,刘分良毅然回到陆家岭,并再次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当时陆家岭矛盾重重的严峻现实,逼着刘分良从根源上找症结。是啊,从山区到平原,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群众为啥不满意了?

    “村委会决策不透明,大小事情个别人说了算,老百姓没有知情权。”村民陆现生的话,代表了当时不少群众的想法。

    群众最讲实惠,特别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让群众知情、参与。

    经过深入调查,刘分良决定以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的形式,对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真正走群众路线。

    2001年,18名新当选的村民代表组成了群众代表大会。经济发展项目、财务收支、工程招标等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方能实施。

    “2003年,头一批建设的20个蔬菜大棚,就是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拍板的。”党员王雷回忆。当时刘分良想争取移民资金建设蔬菜大棚,春天建20个,冬天再建50个,村民意见分歧很大。

    尽管不用群众出钱,但建大棚得占用耕地,万一种不好,连庄稼也耽误了。后来,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决定:先建20个大棚,等见到效益再发展壮大。

    “不论你‘官儿’多大,个人说了也不能算。”刘分良戏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主持人”。

    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完善,如今已成惯例。每月10日,党员群众代表不用通知,自觉到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民主议政日”活动。改水改厕咋干、需不需要铺设天然气管道等,都是“民主议政日”的重要话题。

    66岁的李四民退休后,专门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由原单位转回居委会。既能参加党组织活动,又能参与民主决策,李四民说,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了。

    可是,大伙儿最关心的走啥路、咋致富的问题还没有着落。“过去咱是靠山吃山,现在搬到了平原,没了‘靠山’,老百姓凭啥致富?”刘分良也在思索。

    借鸡生蛋,借力发展,陆家岭人收获第一桶金

    “你别看俺这一个棚,顶你一个人上班没问题。”8月11日,陆家岭种植户侯守国自豪地说。侯守国种大棚蔬菜十来年,早就靠大棚致了富。然而当初,他是极力反对上大棚的人之一。

    2003年,在一次村两委会上,刘分良提出发展高效农业,搞蔬菜大棚。可有人提出了异议。

    “建大棚投资大,钱从哪里来?”

    “没经验,没技术,谁敢种?”

    刘分良一笑说,大伙儿说的这些都是问题,但也不是问题,只要拿定主意,想想办法都能解决。

    接连二十几天,刘分良每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跑乡政府,跑市移民局,终于争取到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无偿为陆家岭建设20个蔬菜大棚。

    这20个大棚奠定了陆家岭蔬菜产业的基础。头一年,每个大棚收入六七千元。应群众强烈要求,第二年,又建蔬菜大棚43个。

    蔬菜大棚让陆家岭人收获了第一桶金。群众手里慢慢有了积蓄,发展也有了底气。

    2008年,市里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凡集中连片新建蔬菜大棚超过50个的,市、镇(办)每棚补助2万元;属移民村的,移民资金再扶持1万元。

    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刘分良想方设法协调土地80亩,又集中连片建设了50个蔬菜大棚。

    群众最盼的是致富。刘分良知道,要想取得群众支持,最根本的是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说白了,就是带领群众找路子、赚“票子”。

    刘分良更知道陆家岭的“家底”:集体基本没啥收入,群众手里也少有积蓄。想发展,必须借力,借助各级政府出台的好政策,用政策杠杆撬动陆家岭发展。

    居民陆西生家原有3个80米长的标准冷棚,但冷棚不能种植反季节蔬菜,效益较温棚低不少。后来,刘分良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对冷棚进行了改造。

    有群众不理解。“原有冷棚值1万多元,新建温棚得4万多元,一拆一建还得搭一年功夫,不值。”

    刘分良给大伙儿算账:改造1个冷棚,上级补助资金3万元,自己只拿1万多元,尽管耽误一年功夫,但建成温棚效益高,一年就又赚回来了。

    这账一算,大伙儿明白了。2011年,陆家岭43个冷棚全部改造。

    为了让群众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刘分良多方联系,邀请河南科技大学的教授定期为菜农讲课;菜农资金不够,他协调有关部门为每户提供低息贷款2000元;为解决菜农卖菜难问题,他通过各种渠道与客商联系,为菜农免费提供销售信息。

    现在,陆家岭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蔬菜大棚总数达到218个,从事蔬菜种植的居民有120多户。园区生产的黄瓜、芹菜、甘蓝、西红柿、四季豆先后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2008年还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特供蔬菜。

    2003年至今,陆家岭居委会抓住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机遇,争取上级投资近千万元。其中,蔬菜大棚建设投资450万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投资9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投资300万元,利用移民资金扶持建设的河、渠、路等投资200万元。此外,通过多种途径协调无息或低息贷款200余万元。

    2013年,陆家岭人均纯收入14132元,是2000年800余元的17倍,是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的1.7倍。

    领 路

    “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只领头雁。咱是党支部书记,就是居委会的领头雁,得领着干部群众跑,把大伙领到正路上。”刘分良说。

    抓产业,促发展,他带头“吃螃蟹”

    1983年,上级号召山区发展烟叶。刘分良一打听,烟叶耐旱,有烟草部门定向收购,比种红薯强多了。可是群众没种过,不敢种。

    一天夜里,刘分良躺在床上和妻子唠起了嗑。

    “英桃啊,我看这烟叶耐旱,还有烟草部门收购,能种。”

    “咱没种过,也没见别人种过,万一种不好,这一年不是白干了?”

    “你这样瞻前顾后可不行。我是支书,中不中,得试试,为群众带个头。”

    话说到这份上,妻子只好答应。那一年,他和妻子一个打烟叶,一个炕烟,当年卖烟收入300多元。群众服气了,主动要求种烟。这一种就是十多年,直到库区移民。

    2003年,由移民资金扶持建设的20个温室大棚建好了,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村民们都不愿意干。怎么办?总不能让建好的大棚撂荒吧?

    怎么办,取决于干部怎么干。

    在村两委会上,刘分良朗声说:“我带头包一个大棚,有愿意干的到我这儿报名。”8名村干部当场表示,每人承包一个大棚。

    第二天,刘分良背着铁锹钻进了大棚,开始整地。妻子看他干得辛苦,只好上去帮忙,嘴上却没少埋怨:“咱山上人哪种过大棚菜?要是种赔了,一家人吃啥?”

    刘分良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教他种菜。慢慢地,大棚里的西红柿挂果了、成熟了。看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刘分良笑了。他一筐筐过秤,总产量7000斤,价值4000多元。

    一茬收入这么多,让村里人大吃一惊。“明年还建不建大棚?给俺留一个。”“俺也要一个。”

    很多人主动找到刘分良,要求承包大棚。

    现在,陆家岭的主导产业除了蔬菜,还有运输业。刘二柱就是陆家岭的运输户之一。

    刘二柱几年前买了辆运输车,跟几位村民搭伴在湖南、江西一带跑物流运输,收入可观。说起跑运输的经历,二柱说得感谢支书刘分良。

    200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刘分良又走访了几户村民。回来的路上,他看到几个年轻人在路灯下聊天。

    只听一个小伙子说:“早几年给人家拉水泥、拉石子,生意还不错,现在咱村的房子盖得差不多了,以后上哪找活去?”

    其他几个人纷纷表示有同感。刘分良这才听明白,原来这些年轻人正在为活计发愁。

    “咱村地处城乡接合部,能不能组织年轻人跑运输?”在村两委会上,刘分良把他的想法提了出来,并提出将三轮车上档升级,组建运输队。大家一致同意。

    可是,买一辆农用车得两三万元,老百姓上哪弄钱?

    刘分良也知道群众手里没钱。移民时统一给群众盖的一层砖房,后来多数群众又东挪西借加盖了一层,连在山上时存的粮食都卖掉顶了账。现在说买车,肯定拿不出钱。

    刘分良跑乡政府、跑信用社,想方设法协调贷款。在他的努力下,买车的群众每户得到了2000元的无息贷款。

    “农用车开了没几年,支书又给我们每户协调无息贷款5万元至10万元,扶持我们买大车。这不,我的运输车就是那时候买的。”刘二柱说。

    玩过三轮车、农用车,运输户刘西生也“鸟枪换炮”,玩上了“后八轮”的工程车,年收入20多万元。在陆家岭,像刘二柱、刘西生这样的运输户超过30户,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村。

    不光抓钱,还要抓廉,当干部就得多奉献

    陆家岭富了,2013年人均纯收入14132元,居全市前列。刘分良却还是一身农民打扮,仍旧骑着那辆骑了多年的摩托车,干事依旧风风火火。

    山上不缺木料。有一次,会计私下跟他说,你不是要盖房吗?仓库还有些木料,你弄回去当檩条。刘分良说:“公家的东西,我要那干啥?能发家致富?”

    2005年,因豫光锌业进厂线建设,陆家岭30多户需要拆迁。他向有关部门建议,把拆迁补偿款直接打到群众个人账户里。补多补少,村里不占一分钱。

    这些年,他为陆家岭争取上级资金近千万元。有人担心资金被挪用。他还是那句话:所有补助给群众的资金,一律直接打到群众个人账户上。

    去年,陆家岭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上级将向陆家岭投资300余万元。有群众质疑,这么多钱,能否全部花到居委会建设上?刘分良向上级建议:居委会只负责招标议标,所有资金由上级部门直接支付给工程队。

    一桩桩、一件件,群众对刘分良越来越信服。                                                

    既然当干部,就得多奉献。这是刘分良常说的一句话。2003年,刘分良带头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这个大棚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可是这个大棚,刘分良除了建棚之初进过几回外,后来再没见过他的身影。

    妻子侯英桃是个实在人。“他一天到晚忙居委会的事,还经常到外边开会、学习,家里的活儿从来没有指望他。”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早。早上起来一看,棚梁都被大雪压折了,满棚的西红柿被埋在下面。

    看着眼前的一切,英桃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自打进了这个家,20多年了,分良不是在外开会、学习,就是在为居委会的事忙碌。她一个人上养老、下养小,家活地活一起干,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这不,前一天分良刚走,第二天就出了这事。

    气归气,急归急,倒塌的大棚还得自己收拾。她一个人慢慢将棚梁扶起,又将西红柿一个个轻轻摘下,起早贪黑整整忙了十来天,才将西红柿卖完。

    “也气,也埋怨,可他是支书,不可能光顾咱这个小家。”面对记者,英桃无奈地说。平时,别人家都是一人摘菜,一人卖菜,英桃却不得不身兼二职。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蹬着三轮车到南街集贸市场卖菜;上午到大棚里摘菜,简单吃点午饭,下午装箱、打捆,一直忙到天黑。

    刘分良常对妻子说:“一个人好,不如一个村好。我这个领头雁,不能光为了自己的小家,我得想办法为大家抓钱。”

    每听此言,英桃都会背着丈夫抹眼泪。她太理解丈夫了。

    现在,陆家岭年人均纯收入超14000元。侯英桃算了算,自己还拖了大伙儿的后腿。

    刘分良多次对党员干部说,别看“村官”官不大,但是是人民的官,得为人民服务。只有去掉私心杂念,抱着吃亏思想,工作才能干好,群众才会拥护。

    干部走正路,才会得到群众拥护

    百姓最现实,谁能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们就拥护谁,就会把手中的神圣一票投给谁。

    14年来,陆家岭党支部几次换届,刘分良连选连任。不用请客送礼,没有拉帮结派,党员们都会把信任的一票投向刘分良。

    “群众让你干你就是干部,群众不让你干你就是群众。只有真正给群众办事,当干部的说话才有人听,干事才有人跟。”这是刘分良的切身感受。

    干支书这么多年,刘分良有两件憾事。一件是,2003年,原本可以利用移民扶持资金再建50个温室大棚,可由于群众代表大会没有通过,没能实施。

    “当时群众顾虑太多,主要是对新领导班子缺乏信任,结果错失机遇。”第二年,等群众明白过来想建时,扶持资金没有了。

    另一件是,2004年,刘分良经多方考察,决定与外来投资商合作,在村西建个混凝土搅拌厂。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村民就业,还能给集体带来一些收入。

    没想到,这件事又被群众代表大会否决了,投资商只好另寻厂址。

    通过这两件事,刘分良明白了一个理,没有群众的信任,干部啥事也干不成。

    “群众为啥对干部不信任?还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党员干部会上,刘分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要想让群众信任,干部必须得走正路、干正事。

    “要说咱居委会从前的路,那真叫‘水泥路’。赶上场大雨,人们穿的靴子都能被泥水灌满。”有居民调侃说。

    虽是玩笑话,刘分良听了却非常难过。他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下决心硬化道路。

    东拼西凑,修路资金有了,务工费却成了大难题。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必须顶上!”在刘分良的带领下,几十名党员干部纷纷抢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干。

    2014年7月下旬的一天,最高气温超过40℃。居委会大路上,铺柏油的车冒着热气,蒸得人受不了。刘分良和几名党员干部顶着烈日,拿着铁锹整修道路边角。

    “趁热赶紧整,一会儿凉了就不好弄了。”刘分良边干边指挥。

    这时,刘分良脚上的塑料拖鞋被柏油熔化,鞋底粘到了路面上。他一着急,光脚踩到了新铺的柏油路上,烫得他“哎哟”一声。与此同时,脚踝处也被高温炙烤得发红发肿。有人劝他回家休息,可他换上布鞋和长裤,出来接着干。

    正午时分,除了刘分良和几名党员干部外,大街上静悄悄的。一名路过此处的居民惊讶地说:“这么热的天,我们待在空调屋里都出汗,你们不要命了?”

    下水道盖板坏了,刘分良买来换上;文化大院地面脏了,刘分良抓起扫帚就扫。有人抱怨,党员干部没多拿一分钱报酬,凭啥得多干?刘分良说:“凭啥?就凭咱是一名共产党员!”

    群众看在眼里,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一届干部,走正道、干正事,咱服气!”

    “你拿什么心对群众,就能换回群众拿什么心待你。只要你做的是好事,即使群众当时不理解,慢慢也会理解。”事实又一次验证了刘分良的话。

    由于长期在山区生活,陆家岭人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咱农民不种地,吃啥?”但这一回,大伙儿相信刘分良。2013年,陆家岭440亩耕地全部流转。

    探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不光自己要致富,还要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任何时候,共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思想不能丢。”刘分良说。

    创新党员管理,让党员干部在产业链上领跑

    “俺家大棚里刚栽下的西红柿苗,这几天叶子开始发黄、枯萎,不知为啥?”前一阵子,刘存孝在与责任区的种植户交谈时,一位种植户问他。

    刘存孝赶紧找到党员种植户李建设。两人一起又走访了几个大棚,发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经过分析,确定为病毒病。他们与技术员结合,很快确定了治疗方案。

    刘存孝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大棚蔬菜种植户,另一个身份是蔬菜种植协会党小组的党员中心户。在他的责任区内,有3户党员种植户、12户普通种植户。党员中心户的责任,就是与党员种植户一起,为其他种植户排忧解难。

    以产业划分党小组,是刘分良的创新之举。为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刘分良根据居委会产业发展情况,将36名党员划分为蔬菜种植协会党小组、运输业协会党小组、劳务输出党小组、老干部党小组。党小组下辖党员中心户。

    居委会干部宋春丽家有两辆运输车,当之无愧被推举为陆家岭运输业协会党小组组长。可是,运输户大多跑长途,在家时间少,轻易见不着人,党小组活动怎么开展?

    “看车找人”是宋春丽在实践中总结的办法。一看车在家,赶紧上门找。见了运输户,先问货源多不多,再问行情怎么样,最后不忘交待注意交通安全。

    看似平常的几句话,让运输户心里暖烘烘的。现在,30多户运输户有信息相互沟通,有困难互相帮忙,结伴在湖南跑运输的就有四五户。

    从2012年开始,刘分良开始探索对中青年党员实行先锋指数管理,服务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学习等情况均纳入考评范围。居委会还设立了8个党员先锋岗,从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不少党员成了致富产业链上的领跑者。

    8月13日,在党员李建设的蔬菜大棚里,蔬菜种植协会党员中心户陆家合跟李建设唠了起来。

    “过去温棚都是一年两茬,你今年多种这一茬黄瓜,到底中不中?”

    “我也正在探索,现在看来还不错,这几天正卖哩。”

    “你试试好的话,让其他种植户也来学学。”

    李建设是一位年轻党员,有想法,好钻研。几年前,他开了一家农资专营店,经常往郑州、北京跑,有啥新品种、新技术,他就先在自家的大棚里试验,然后向其他种植户推广。他从西安引进的大棚膜,结实、耐用、价格还便宜,一个大棚一年能省100多元钱。

    在陆家合、刘存孝、李建设等党员的带动下,陆家岭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年产值近千万元。

    党员李士奇、王雷则是陆家岭建筑业的领头羊。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在陆家岭有大小建筑队10多个,有的专建民房,有的专打路基,还有的承建大型工程,从业居民60余人,人均月收入8000元以上。

    党员陆现生、宋春丽是运输业的领头羊。在他们的带动下,陆家岭30余户运输户中,有的为本地企业拉硫酸,有的专门干工程,还有的在湖南、江西一带跑物流,户均年收入20万元以上。

    方便群众办事,就地化解矛盾,他在全市首创“村官”坐班

    8月11日,星期一。早上7点半刚过,党支部书记刘分良、居委会主任代周、监委会主任周德华等9名干部便陆续到党群服务中心上班。简单打扫卫生后,开始布置工作。

    “本周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改水改厕。大家要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保证改水改厕顺利进行。”刘分良说。据了解,改水改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3年,陆家岭争取上级投资9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每逢工作日,“三委”干部正点上班,群众有事可随时前来咨询,能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办理的为群众讲明程序,准备资料。

    其实,早在党群服务中心挂牌之前,刘分良就要求“三委”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

    有人质疑,居委会没有多少事,干部坐班像作秀。刘分良说,基层的事,说多就多,说少就少。只要你想干,就有干不完的活儿。

    “办低保、办生育证,过去群众不懂,得往办事处跑几趟,现在居委会干部给俺讲得清清楚楚,需要准备啥资料、复印啥证件,全给俺弄好了。”居民朱素鸽告诉记者,她怀孕后,不知道生育证咋办,就和婆婆一起到党群服务中心咨询。主管计划生育的居委会干部宋春丽耐心地给她们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证件,并帮她复印了身份证、结婚证。

    干部坐班、集中办公,还便于就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居委会有位年近80岁的老人,轮流在4个儿子家居住。前不久,老人的大儿子将老人存折里的钱全部取走,引起其他几个兄弟不满,致使老人无人赡养。

    刘分良得知此事后,很快将老人的4个儿子叫到一起,指出大儿子做法欠妥,并商量老人的赡养问题。经协商,兄弟4人立下规矩:老人不管在谁家居住,老人的存折都不能动。一起家庭纠纷就此化解。

    做好服务群众这篇文章,才能赢得民心。在刘分良的身体力行下,居委会干部主动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走吧,到党群服务中心看戏去。”宋春丽边走边招呼路边的几位老年人。

    听说能看戏,呼啦一下来了十几位老年人。宋春丽打开远程教育网络,一边搜索戏曲,一边问大家想看啥。

    “看《卷席筒》中不中?”

    “这个前几天看过了,换一个吧。”

    宋春丽负责远程教育。她不光经常邀请老年人到党群服务中心看戏,还会根据时节,找一些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知识让种植户学习,或者放一些科教片让群众看。现在,居民们已经习惯到党群服务中心“充电”了。

    党心连着民心,干部的作风群众看得见也摸得着

    多少年了,刘分良每天都要在居委会转上几圈,一天不转,心里就不自在。

    居委会1000多口人,大伙儿一天见不着支书,心里也不踏实。

    陆家岭有十来个残疾人。刘分良没有忘记他们,不让一户困难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掉队。

    “要不是支书给俺做媒,说不定到现在俺还打着光棍哩。”提起往事,51岁的刘平县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女儿都能帮他干家务了。

    那是2000年冬天,刘分良上任不久,一次走访时经过刘平县家,只见新建不久的房子,却连个院门都没有,院子里杂草丛生,窗户上胡乱张着块塑料布。这是谁家?刘分良疑惑地走了进去。

    刘平县拄着棍子从屋里走出来。“你来干啥?”

    “我来看看,生活上有啥困难没有?”

    “困难多了。”刘平县想,支书不过是来走走过场,也懒得跟他说那么多。

    没想到,刘分良径直进了屋,在落满灰尘的小马扎上坐了下来。环顾四周,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哪像个家呀。再一了解,原来刘平县因小儿麻痹,加上家穷,快40岁了没娶媳妇,情绪低落,也不出去干活挣钱,成天在家混日子,过一天说一天。

    那天晚上,刘分良翻来覆去睡不着。“村里还有这样的困难户?我这个当支书的怎么能睡得着觉?”他和妻子英桃商量,得给平县说个媳妇。有了媳妇,有人张罗,家就像个家了。

    没过多久,有人捎信说,邻村有个闺女,愿意嫁过来。刘分良亲自找车,把人接了过来。刘平县39岁娶了媳妇,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刘平县的女儿出生了。可家里没人挣钱,给女儿买奶粉的钱都没有。没办法,刘平县又找到刘分良,说想把房子卖了,买辆三轮车跑运输。刘分良一听连连摆手:“房子说啥不能卖。我还有辆三轮车,你先开去用。”

    “那咋行哩?”

    “车子闲着也是闲着,就让它发挥点作用吧。”

    推着三轮车,这位汉子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好好干,既为了妻子女儿,也为了不辜负支书的殷切期望。

    后来,刘分良打听到有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又帮刘平县申请到4300元危房改造资金。2007年,刘平县到居委会附近一家福利企业上班了。日子好了,刘平县越活越有心劲。

    刘分良说,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最多,在许多普通百姓心中,基层干部就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了群众,得有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的精神和干劲。

    2013年秋,居委会卫生保洁员、55岁的司社一不小心,连人带三轮车掉进又脏又臭的涝河。由于腿部骨折,他趴在水中动弹不得。

    河深,水又脏又臭。围观者没人愿意下去救人。

    听到呼救的刘分良立即冲到现场,后面跟着党员李建设。

    “快拿绳子,我下去救人!”刘分良说着,撸起裤腿就要往河里跳。李建设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支书,你不能下,太臭了。还是我下吧。”

    “救人要紧,别说了!”刘分良不由分说,很快沿着河帮下到2米多深的河里。李建设紧随其后。

    这时,有人递来绳子。刘分良和李建设将绳子绑在司社的腰上,岸上众人合力将司社拉了上去。

    看着满身脏臭的刘分良,有群众笑言:“你这哪像个支书呀?”

    “又脏又臭”的刘分良又一次赢得了群众的尊重。

    多年来,陆家岭先后获得省、市级奖牌60余枚,刘分良个人获得的荣誉也不计其数。可老百姓说:“俺的支书一点也没变,跟在山上时一个样。有事,俺愿意跟他说;有话,俺愿意对他讲。”

    刘分良很欣慰,但他不满足。他要带领陆家岭干部群众,继续探寻前进的道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