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正文

“核桃之乡”走上绿色富民路

2014-07-31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真没想到,薄皮核桃让我10年前承包的60亩荒地变成了‘聚宝盆’,现在一年亩均收益7000元!”7月25日,正在核桃园里忙活儿的北海街道碑子居委会居民史四顺乐呵呵地说。在他的核桃园里,记者看到硕大的青皮核桃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史四顺告诉记者:“现在正是加强核桃管理的关键时期。9月初摘果,经过粗加工后,分批包装,就可以上市了,一般春节前就能卖完。”

    史四顺是我市第一批开始种植核桃的专业户。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的核桃产业由最初的数百亩发展到如今的13万亩,涉及全市10个镇285个行政村5万户群众,其中规模500亩以上的村达90个,核桃年均产量可达 3000吨,产值达1.2亿元。2009年,我市荣获“中国核桃之乡”荣誉称号,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山区丘陵绿色富民的重要产业之一。

    科技服务

    让果农吃上“定心丸”

    2008年,是令史四顺精神崩溃的一年。那一年,他的核桃树感染了干腐病。刚开始,他不以为然,谁知道病害越来越严重。史四顺说:“多亏了市林业工作站的技术人员。要不是他们的精心诊治,现在就看不到这一大片核桃园了。”

    10年来,市林业部门把核桃产业发展作为一项精品富民产业来抓,高度重视核桃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和核桃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扶持果农走科技发展林果的路子。

    特别是2008年,市林业部门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选栽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薄皮核桃,在克井镇西许村建立了核桃良种采穗圃,引进了清香、香玲、绿波、薄丰、中林5号等优质薄皮核桃品种30多个,实现了定点采穗,为核桃品种的改造和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市林业工作站和林科所分别与省林科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研究开发优质高效生物能核桃新品种,大量科研成果在我市问世。《核桃芽接快速育苗》、《核桃良种苗木质量分级》、《核桃高接换优技术规程》、《核桃采后处理技术规程》等5项规程成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全省发布实施。

    市林业工作站站长李中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做好科技推广及技术服务工作,我们本着全心全意服务果农的理念,通过短信平台,按时间节点定期向果农发布技术短信,指导果农搞好核桃管理。同时,只要果农一打来电话,我们的技术人员就会在24小时内赶到,现场为果农提供服务。”

    政策扶持

    让绿色产业茁壮成长

    “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前几年砍了树的群众,又去补栽核桃树了。”在坡头镇双堂村,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保顺对记者说。当日,坡头镇的核桃种植户已经开始采摘青皮核桃。采摘的青皮核桃集中到双堂村,来自新乡的几辆大货车在排着队等待装车。据悉,坡头镇的核桃种植面积有2万余亩。张保顺说:“这几年,核桃产业越来越好。政府投入的力度也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全镇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600余亩。”

    双堂村村民刘向阳不仅是核桃种植大户,还是远近闻名的核桃经纪人。每年大峪、邵原、克井等镇的果农把核桃送到他这里,或者先和他联系,他再让客户到现场收购。“现在的核桃不愁没有市场,每年经我手销售的青皮核桃就超过500吨。”刘向阳告诉记者。

    清涧村设立了两个青皮核桃收购点。在村委大院的收购点,果农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合介绍,清涧村沿河狭长地带长4.2公里,如今变成了核桃长廊。全村186户家家都种植核桃,人均种植面积1.5亩。为解决核桃树的灌溉问题,村里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8条水坝,投资80余万元建设提灌工程,变低产低效核桃园为高产优质核桃园。

    来到大峪镇小横岭村,2000余亩核桃林郁郁葱葱。该村党支部书记崔如武介绍:“小横岭村已不再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了。核桃产量逐年提高,今年预计能产240吨青果。”据了解,该村的核桃收益加上林下种植药材的收益,亩均收益达5000元。

    2006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860万元,重点用于核桃基地建设、示范园培育、低效林改造和科技培训。目前,克井镇白涧村、坡头镇双堂村先后成为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园,市级薄皮核桃示范园达15个,核桃良种苗圃达到2000亩,年出圃合格苗木500万株。目前,济源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核桃苗生产基地。

    园区带动

    做大我市核桃产业

    如何把核桃产业做实做稳、做大做强?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给出了答案:“园区化、专业化、规模化是我市核桃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积极引导精品园区建设,不断带动产业扩张,让济源‘核桃之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承留、思礼两镇境内,一个面积1860亩的核桃精品园备受瞩目,这里展示着不少全国优质核桃品种。2012年,轵城镇的李文战想投资核桃产业,他在市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承包了这片流转过来的土地,依托中国林科院建成了成规模、上档次、有品位的专业核桃园区,目前以清香、香玲两大优系核桃品种为主。李文战介绍:“如今,园区的固定工作人员有22人,每天到园区务工的玉阳、高庄等周边村群众达100人,每人平均日工资50元。”克井镇张建兵承包采煤塌陷区土地,发展薄皮核桃1200亩;新愚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下冶镇下韩旺村承包了1000亩土地,建设了薄皮核桃精品园区。

    目前,我市像李文战这样个人投资建设的核桃园区有4个,同时还有黄河燕林、丰源林果、涧林种植等核桃栽培管理互助式合作组织31家。不管是专业园区,还是合作组织,都利用品牌优势积极向外推销核桃,帮助果农解决后顾之忧。

    走过10年的发展路程,我市核桃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种植到系统产业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品种选育、苗木繁育,还是栽培管理、加工销售,都走在全省产业发展的前沿。去年春天,全省核桃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济源的核桃产业发展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一个生金流银的绿色产业,正在愚公故里这个全国知名的“核桃之乡”大放异彩。记者 王鸿斐   通讯员 周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