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口:农民张军伟的生意经
关注济源手机网
在五龙口镇,有这样一位“火眼金睛”的生意人,他能从平常的生活中看到商机。无论是开店,还是办厂,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尽管富裕了,但他更想带动大家富起来。他就是裴村的农民张军伟。近日,记者采访了张军伟,听他讲述他的生意经。
抓住商机,店铺生意年年“火”
张军伟的哥哥在五龙口镇开店,17岁时,他便到店里帮忙。当时,为了干下去,兄弟俩就批发了一些小礼品,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结婚前,张军伟小两口儿商量着开店。他们考察市场后决定开个灯具电料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两口儿没有资金。正在这时,朋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答应给他提供灯具,待他销售完后再付款。当时,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生意特别红火。
2003年,张军伟在南街转悠时,正好遇到一家生产挂毯的店铺经营困难。他觉得这是个商机,就立即租了店铺,开始在市里生产并销售挂毯。生意做得也不错,店铺一年扩展一间。
开办地毯厂,挣到了第一桶金
在一次进货时,他无意间听老板说上海有一个地铺材料交易会。他和妻子就直奔上海。在交易会上,他们发现一种生产地毯的机器设备,投资很小,就买下了几台,准备回家开个地毯生产厂。
“干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张军伟说,仅维修机器就吃了很多苦。由于厂家不给予技术培训,他只能只身一人到宁波去学技术。“当时,我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修不好机器不睡觉。”张军伟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成了修机器的行家里手。
当时,由于资金少、原材料少,做出来的地毯不仅成本高样式还单一。为了把地毯卖出去,张军伟和妻子开着面包车亲自上阵跑销售。张军伟说,经过努力,终于有客户打电话来说要五六件地毯。“我和妻子高兴得蹦了起来。那是我们挣的第一桶金。”张军伟说。
“我还要带动周边村民富起来”
“为了把地毯销出去,我做了很多工作。”张军伟说,他们会定期向客户征求建议,并认真采纳其合理的意见;去全国各地参加地铺材料交易会,不断地学习其他厂的优势。“以前,我们自己去推销,客户还不满意;现在,客户主动找到我们要产品。”张军伟说,他们的产品遍布全国各大批发市场,还远销到美国、俄罗斯等地。
随后,张军伟带着记者参观了地毯厂。在地毯包装部,他不停地翻看已经包装好的地毯,旁边有3个五六十岁的女士正在快速地包装地毯。张军伟告诉记者,这3个包装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在工厂大院里,记者看到各种颜色、各种规格的地毯摆得满满当当,四五个工人正在搬运地毯,一切井然有序。
从刚开始的五六个人到现在的四五十人,由最初的四五台机器到现今的三四十台,由之前的地毯主销周边地市到如今销往全国甚至出口……他把一个作坊式的小厂慢慢地打造成了一个规模型的大厂。
“以后,我想把地毯品牌打出名堂来。不仅如此,我还要带动周边村民富起来。”张军伟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富不算本事,带动周边的人富才算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