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克井 > 正文

克井枣庙:拉长链条 做强“草”经济

2014-07-15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7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太行山脚下全国最大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克井镇枣庙村。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片田地里密密麻麻的冬凌草长势喜人。“这些都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正因为这些年村民种植了冬凌草,枣庙村才逐步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指着一望无际的冬凌草,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红对记者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种“草”特色村,却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困惑与无奈。这么多年没有引来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记者试图探索其中的一些缘由。

    枣庙村耕地面积1600亩、山坡地2000余亩,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因坡地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从2007年开始,村民依靠便利的水源、充足的光照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种植冬凌草,并逐步摆脱贫困。

    枣庙冬凌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原战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冬凌草一年能收入2000元到3000元,相当于二三亩粮食作物的产值。随着这几年冬凌草收购价的不断上涨,今年每公斤收购价已由去年的3.2元涨到了4元。除了林下套种的冬凌草外,亩产均超过3000元。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草’,全村种‘草’面积超过了20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标准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走在全市前列。”原战胜不解地说。

    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枣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42元,在全市457个行政村中排名第342位,在克井镇排名第33位,与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8元相差甚远。为何这样一个特色产业种植村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是什么阻碍了该村的发展?在发展冬凌草产业的过程中,村民都有哪些困惑?

    记者了解到,目前,枣庙村成立了冬凌草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圣冰”商标,种茶、采茶、炒茶、包装、销售,形成了青炒茶“一条龙”,市场前景不错,一亩冬凌草平均增收三四百元,仅此一项,一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10余万元。枣庙村凭借良好的自然优势,还引来了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在此建立实习基地。然而,村里至今没有引来一只合作创业的“金凤凰”。

    在李桂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村中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差。“今年5月份刚刚建成的冬凌草文化展示中心,就因为供不上电,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李桂红说,“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与我市电力部门进行协商,力争让冬凌草文化展示中心尽快供电。”

    尽管枣庙村集体经济薄弱,但枣庙人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们紧紧抓住将栆庙村作为全市美丽乡村试点村的机遇,在建设2000余亩冬凌草精品园区的基础上,发展了1000余亩薄皮核桃园区和几百亩鱼塘,着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园。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农科院帮扶枣庙村。原战胜告诉记者,目前,在市农科院的大力帮扶下,他们正在积极申报年产240万公斤冬凌草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如果申报成功,他们将获得100余万元的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冬凌草产业将会进一步做大做强。

    针对目前枣庙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李桂红表示将抢抓当前机遇,多向市、镇争取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尽快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制药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引进并推广国内外先进栽培技术,加大招商力度,拉长冬凌草产业链,叫响“圣冰”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促进农民增收有质的提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