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镇办新闻 > 正文

梨林:“再不用熬夜排队浇地了”

2014-06-18 00:00:00文章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

    “到机井房一按按钮,水就可以哗哗流到地里,再也不用熬夜排队等着浇地了。”6月15日,梨林镇前荣村村民李小芬开心地对记者说。

    今年夏播以后,由于天气持续干旱,李小芬种的玉米苗有点蔫了。她家有5亩地,以前都是靠抽蟒河水浇灌的。由于她家的地块离蟒河较远,每年都得等别人家浇完了才能轮到她家。为了浇地,李小芬家年年都要排队,有时候轮到晚上,就得全家出动摸黑浇地。“往年浇地,连排队到浇完需要好多天。现在,一天就可以浇完了。”李小芬边说边调整着地里的喷水管道。

    “今年,我们村被列入千亩优质高产小麦生产示范方建设项目,解决了全村1400余亩地的浇水问题。”前荣村村委会主任石心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了解,去年以来,市农开办在梨林镇着力实施千亩优质高产小麦生产示范方建设项目和名优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项目。项目涉及前荣、后荣、永太、萧庄等8个村,总投资1746万元,新打机井76眼,埋设地埋管道17000余米,新砌渠道9300余米,改造涝河1000余米,建设提灌站2座。“村里除了协调土地外,井、路、渠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村民浇地只需掏个电费就可以了。和往年相比,不仅节约了时间和劳力,还降低了浇地费用。”石心顺说。

    在36号机井房,记者看到门上张贴着地埋管使用说明书。说明书上写着,“联系人:张援朝”,并注有联系方式。“他就是张援朝。”李小芬指着远处一个正和村民说话的人说,“早上我一打电话,他5分钟就到了。”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张援朝风风火火地过来了。他个子不高,脸黝黑黝黑的。“我家是轵城镇的,我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这几天,我一直在这里。群众一旦遇到技术问题,我可以随叫随到。”张援朝说。据他介绍,像他这样的技术人员共有5个人,负责项目区地埋管的维护。

    和前荣村一样,如今,后荣、永太、萧庄等其他7个村的村民也不用等着老天爷下雨了,到机井房一按按钮就可以浇地了。

    在永太村,记者看到,田间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漂亮的机井房,墙体上刷着“依靠科技 促农增收”、“以人为本 开发为民”、“农综开发 利国利民”等标语。有了机井,清冽的井水可以通过输水管道,或漫灌,或喷雾,滋润着地里的玉米苗。“我家有7亩地,早上9点过来浇地,几个出水口同时开,很快就浇完了。”村民张建波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田、水、路、渠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综合投入,桥、涵洞、输水管道综合配套,项目区的灌排系统日趋完善,新增灌溉面积2000余亩,改善灌溉面积8000余亩,新增节水农业面积1万余亩,年节约用水44万立方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