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绿”了山坡“富”了果农
关注济源网微信
“这里距高速站口较近,又有通往原始森林的通道,还被镇里确定为千亩鲜果基地龙头村……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激发了群众种植苹果的积极性。今年,全村新栽植了280亩苹果树。”6月9日,邵原镇崔家庄村村委会主任高定向记者介绍。
崔家庄村位于济邵高速站口1公里处,辖6个居民组,250户1100人,耕地面积1000亩,去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这里发展林果业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但由于管理不善、规模不大、销路不畅等原因,该村曾几度想放弃果树种植。痛定思痛,村里领导外出考察市场,并邀请林果专家为果农传授技术,带领村民走上林果产业发展之路。
在苹果园区,记者看到很多果农围在一起看着什么,就走上前去。“现在使用的膜袋,已经有些落后了,今后将逐步推广套纸袋。这个尽管比膜袋稍贵一点,但是更有利于增加果实的糖度和着色度,果实上市后售价将贵2至3元。”市农科院林果花卉技术员李铭一边示范,一边向果农介绍膜袋和纸袋带来的不同效益。
在村民尚克文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他和老伴正在忙着为果实套袋。“你家种了几亩果树啊?收益情况如何?”记者问。“我家一共有6亩果树,其中3亩是苹果树,剩余的是李子树和桃树,一年可以收入8万元。”尚克文一一回应着。
隔壁园子的高同伟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硬是拉着记者去他的果园看看。“我的这3亩苹果树已经挂果好几年了,去年卖了3万多元。今年,风调雨顺,阳光充足,估计收入要好于往年。”高同伟说。“套袋和不套袋区别大吗?”记者询问。“以前果实不套袋,成熟后有很多黑斑,2元钱1斤都卖不出去。套袋后,果实色泽鲜、味道好,能卖到3元钱1斤。”高同伟回答。
好山好水孕育出好果实。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俺村的果树都种在半山坡上,光照时间长,通风条件好,再加上果农施的是农家肥,苹果好吃、好看。每年苹果还没熟就有许多商家来预定了。”
谈及今后的发展规划,高定说:“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果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使果品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同时,我们准备再流转400亩土地,种植苹果、桃,积极开发度假休闲、自主采摘等项目,以林果带动旅游观光,以旅游促进林果生产,逐步形成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让老百姓的腰包再鼓些。”记者 张佩佩 卫艳梅